竞携书剑去纷纷,谁解登临对日曛。
北道荆夔一江下,南朝徐兖二州分。
高楼角晓鸣秋雨,远戍烽寒起暮云。
莫把寻常望瓜步,恐惊边雁不堪闻。
【注释】
竞携:纷纷携带。
书剑:指文房四宝和宝剑,泛指文人的行装。
纷纭(fēn yún):形容众多、杂乱。
登临对日曛(xūn):登上高处面对落日余晖。曛,太阳的余光。
荆:古地区名,今湖北、湖南一带,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为楚地。夔(kuí):地名,今四川奉节县西,属川东道宣抚司所辖。
徐:古代地名,今山东济南附近,属京东路。兖州:今山东兖州。二州分:指宋金之间的两个地方行政区域。
高楼角晓鸣秋雨:指诗人听到楼上角楼里传来的秋雨声。秋雨,秋天的雨,也指秋天的风声。
烽(fēng):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形如旗杆,顶端安有火把,白天放烟,夜间点火,作为信号。烽寒:指边防报警的烽火。
瓜步:山名,在今江苏江都南郊。
边雁不堪闻:指边塞的战马不能忍受寒冷天气而嘶叫,这里比喻诗人担心边塞的战事给人民带来痛苦。
【赏析】
此诗是南宋诗人汪元量的一首送别之作。全诗从友人赴京口出发的情景写起,接着写到友人即将到达的地方,再由朋友的前途写到友人的家世,最后以希望友人早日平安归去作结。全诗情感真挚,辞意恳切。
首联“竞携书剑去纷纷”,写友人告别时的情形。“竞携”即争着携带,“书剑”是文人的行装,这里指友人准备去京城应试或任官。“纷纷”二字用得极其准确。诗人笔下的这位友人,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他怀着满腔的热情,要奔赴京城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人生的理想。“谁解登临对日曛”,意思是说谁能了解这日暮时分登高所见景象呢?“对日曛”就是面对落日余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友人带着书卷和宝剑出发时,谁也没有想到,他将要面对的是日暮时分的壮丽景色。诗人用“争持”、“纷纭”等字,准确地写出了友人离别时的情态和心态。
颔联“北道荆夔一江下,南朝徐兖二州分”,写友人即将到达京城时的景象。友人从京口出发,一路北上,经过长江,进入河南境内。此时正值秋冬之交,天气渐冷,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与江南截然不同,所以诗人用“一江下”来形容当时的景象。而友人即将到达京城时,正是江南的秋季,此时又正好是十月,所以诗人用“一江下”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季节特征。这一联中的“一江下”三字,将友人即将到达京城的景象写得生动传神,使读者仿佛能够想象出当时的情境。
颈联“高楼角晓鸣秋雨,远戍烽寒起暮云”,写友人即将到达京城后的景象。这时,友人已经登上高楼眺望,耳中传来阵阵秋雨之声,远方的烽火台也在黄昏时分点燃了烟雾。“高楼”三字既交代了地点,又渲染了气氛;“角晓鸣秋雨”则将诗人对友人的期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烽寒起暮云”更是把友人即将开始新的征程时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尾联“莫把寻常望瓜步,恐惊边雁不堪闻”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劝勉之词。诗人知道友人即将离开京城,心中十分不舍,但同时也为他的前程感到欣慰。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希望友人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或事业上的奋斗目标,早日回到家乡。因此,诗人用“望瓜步”来代指友人即将离开京城时的情景;而用“恐惊边雁不堪闻”来表示自己对友人的祝愿。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篇优秀的送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