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长歌浙水寒,绨袍空往又空还。
咸阳若有山东志,莫放苏秦又出关。

【注释】 出关偶题:指王昌龄在长安遇赦后被贬为龙标尉,路过扬州,写下此诗。

【解析】 此诗是作者被贬时所写,借苏秦之口抒发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情。

“一曲长歌浙水寒”句,首句点题。浙水即浙江,流经今浙江省境。长歌,指高亢的歌声。

“绨袍空往又空还”句,言自己虽身在异乡,但内心依然怀念故里,思念家乡亲人。绨袍,指用羊毛织成的袍子,常用来比喻恩惠。

“咸阳若有山东志”一句,意思是如果朝廷能重用我,我一定会像苏秦那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莫放苏秦又出关”一句,意思是不要让我再次离开长安,去实现我的志向。

赏析:

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感时抒怀之作。

首句“一曲长歌浙水寒”,点明诗人此时正处在旅途之中,他唱着高亢激越的歌从浙水边经过。“曲”有双重含义:一是曲调,二是曲折。“浙水寒”则暗寓诗人的心境。

次句“绨袍空往又空还”,诗人以“空还”二字,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关心。“绨袍”是指用羊毛织成的袍子,常用来比喻恩惠。“空往”表明他虽然身在异乡,但心中仍念念不忘故乡。“又空还”则说明他虽有归心似箭之意,但仍然无法回到长安。

第三句“咸阳若有山东志”,意即如果朝廷能够重用我,我一定会像苏秦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所说的“山东”,泛指中原一带。

末句“莫放苏秦又出关”,则是对统治者的忠告。“莫放”表示决不让苏秦这样的人重见天日;“出关”是古代关塞险要之处的代名词,这里用来比喻朝廷。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