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身如聚沫,如烛亦如风。
奔走天地内,苦为万虑攻。
陈子得先觉,水镜当胸中。
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
扁舟忽归去,宛然此道东。
我亦议远适,西入华与嵩。
饮水有馀乐,避烦甘百穷。
相逢不可欺,偶然如飘蓬。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中写送别友人时的情景、感受与希望,以及离别后的思念。
首联:“是身如聚沫,如烛亦如风。”诗人在描绘友人的形象时,用了“聚沫”、“烛”和“风”三个比喻来形容他。“聚沫”比喻其人如泡沫般短暂易逝;“烛”则暗示其人像蜡烛一样,虽然光明但终将熄灭;而“风”则喻指其人如风一般,无定形,难以捉摸。这三个比喻共同构成了一幅友人人生无常、前途未卜的画面。
颔联:“奔走天地内,苦为万虑攻。”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出友人奔波忙碌的生活状态。他如同在天地之间穿梭的使者,为了各种忧虑而忙碌不已。这种忙碌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奔走中,更体现在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之中。
颈联:“陈子得先觉,水镜当胸中。”诗人以“陈子”自指,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意。他认为陈子能够洞察先机,预见未来的变化,如同一面明亮的水镜,照见人心深处的欲望和痛苦。这种洞察力使得陈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不受外界干扰。
尾联: “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诗人以“秋鸿”比喻双方身处异地的孤独和无助。虽然同为客人,但在异乡他乡,只能相互守望,彼此欣赏,如同秋天的鸿雁在空中翱翔。这种孤独和无助感增添了诗歌的凄凉之美。
末联: “扁舟忽归去,宛然此道东。”诗人用“扁舟”象征自己的行踪,突然听到友人即将回归的消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宛然”,形容友人归来的道路仿佛就在眼前,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尾联:“我亦议远适,西入华与嵩。”“远适”意味着远离家乡,奔赴远方。诗人也表达了自己想要远游的愿望,希望能够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他也提到了目的地“华”和“嵩”,这两个地名分别代表了中国的两个著名山峰,象征着诗人追求高远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两句:“饮水有馀乐,避烦甘百穷。”诗人以“饮水有馀乐”形容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中,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感到快乐满足;而“避烦甘百穷”则表示愿意忍受艰辛的生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充实。这两行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情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理想和追求的独特感悟和思考。它既有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深刻理解,又有对友情和理想的珍视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