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噪乌江渡,鲸吞白下州。
地分元帅重,声入贼营愁。
近磔巡江尉,将俘北阙头。
兵行速如鬼,高鼻半毡裘。

【注释】

乌江:《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因以“乌江”指代项羽的失败。

白下:南京古称。

地分元帅重:指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年间封杨国忠为南衙五府之一的剑南节度使。

巡江尉:即巡江使,官名,掌沿江诸州水程舟船、盗贼等事。近磔(zhì):将人处死,并陈列于市上示众。

北阙:古代皇宫北面的楼观,借指皇帝。俘北阙头:指捕获到被俘虏的皇帝。

高鼻:指胡人,泛指少数民族。半毡裘:指穿毡皮衣的人。

【赏析】

《避兵遣怀六首》,此组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当时正流寓长安,有感于战乱频仍,故作此诗以抒忧愤之情。全诗八句四联,第一、二联对仗工整,写诗人在乌江边听到四面传来的歌声,感到悲凉凄苦;第三联描绘了一幅巡江使将俘虏的敌酋置于刑场上示众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残害人民的愤恨;第四联写到了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乱,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鸟噪乌江渡,鲸吞白下州。

鸟鸣叫于乌江渡口,鲸鱼吞噬着白下州城。

地分元帅重,声入贼营愁。

地方分为元帅之地,歌声传进敌营中令人忧愁。

近磔巡江尉,将俘北阙头。

最近处执行死刑的巡江使者,将被俘获者押至北阙斩首。

兵行速如鬼,高鼻半毡裘。

兵行迅速如同鬼魅一般,许多胡人穿着毡皮衣。

赏析:此组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诗人流寓长安时作此诗以示感慨。

“鸟噪乌江渡,鲸吞白下州。”乌江渡口,乌江水流湍急而激荡。诗人站在乌江岸边,听着那惊涛拍岸的声音,看着河水汹涌澎湃,不禁想起项羽当年英勇杀敌,自刎乌江的情景。他感叹项羽的壮志未酬,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壮结局。“鲸吞白下州”中的白下,是指今天的南京市。诗人用“鲸吞”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唐军的强大气势和锐不可挡的力量。他们如同凶猛的巨兽,不断地吞噬着敌人,让敌人陷入了绝境。

“地分元帅重,声入贼营愁。”诗人继续描述着战场上的形势。在这里,“地分元帅重”指的是唐军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了足够的实力和优势。而“声入贼营愁”则表达了敌军在听到唐军的进攻时所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慌。他们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纷纷陷入了绝望之中。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双方的实力和士气,进一步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

“近磔巡江尉,将俘北阙头。”诗人的目光再次转向战场。在这场战斗中,唐军取得了显著的胜利。然而,胜利的背后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磔巡江尉”指的是唐军在战斗中抓获了敌方的官员,并将其处以死刑。这一行为虽然是为了惩罚敌方的败将,但也暴露了唐军的残忍和无情。而“将俘北阙头”则是说这些被俘获的敌人将被带到皇宫前斩首示众。这一举动更是让人感到震惊和恐惧。它不仅让敌人感受到了来自最高权力者的威严与冷酷,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兵行速如鬼,高鼻半毡裘。”诗人的目光再次转向战场。在这场战斗中,士兵们的行动速度非常快。他们如同幽灵般穿梭在战场上,让敌人措手不及。而那些身着毡裘的异族士兵,他们的身材高大且皮肤白皙。这种独特的外貌特征让诗人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例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就是一位身高马大、威风凛凛的将领。而唐朝初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脑海中。因此,他借用这些形象来赞美那些英勇善战的战士们。

这首诗通过对乌江渡口和白下州的描写,展现了唐军的强大攻势和敌军的惨状。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他感叹项羽的英勇和悲剧命运,也思考着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这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