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彭门梦,新年故国秋。
月当千里共,酒要十分酬。
翠幕知谁卷,双鬟不奈羞。
寒螀莫相恼,啼作晚窗愁。
次韵次卿中秋月下书所见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对朋友李次卿的中秋夜诗作的回应。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与李次卿在月光下交流心得和感悟,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
译文
三年前我在彭门做客时,新年刚到故国秋天就来了。
月亮照亮千里之遥的我们,美酒要十分来酬答。
翠幕不知是谁收起,美女们羞得不耐人问。
寒蝉别吵,不要打扰我的晚窗愁绪。
注释
- 彭门: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 三载:三年。
- 中秋月下书所见:指在中秋节这个特定的时刻,作者与朋友李次卿共同阅读并写下了此诗。
- 千里共:形容月光能照亮远方的距离。
- 酒要十分酬:用大量的美酒来表达对朋友深深的感激和欢迎之情。
- 翠幕:绿色的帘幕,可能是用来遮挡月光或装饰用的。
- 双鬟:古代女子的发型,这里可能指的是女子的发髻。
- 寒螀:即秋蝉,一种秋季常见的昆虫,声音凄凉。
- 啼作晚窗愁:形容秋蝉的声音在夜晚的窗户旁回荡,增添了一份愁绪。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与友人在中秋夜的相聚,以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诗中通过“千里共”“十分酬”等词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高度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月当千里共”,不仅烘托了节日的气氛,也增添了诗句的艺术美感。最后,通过“啼作晚窗愁”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之中,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共鸣,又有艺术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