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君隐处,茅屋带平林。
但可占鸣犊,谁能黜展禽。
书应丛净几,尘已暗横簪。
杖策终随子,云山上百寻。

元素僻在草野群盗纵横久不得问新作鼎来喜次其韵三首

【注释】①元素:人名,此处指隐居山林的人。②辟:避开。③草野:指山林野外的荒野之地。④鼎: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

近闻君隐居之处,茅屋傍依着平林。

但能听到鸣犊的声音,谁能驱赶展禽?

书籍应该放置在清静的几案上,尘埃已昏暗横插在簪上。

拄着拐杖终将追随你,云山之上可上百寻。

【赏析】这是一首题赠友人隐逸山林之作。诗人通过描绘朋友隐居的环境,表达了自己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的第一句“近闻君隐居之处”,直接点明了友人的隐居之地——山野之茅屋。这里运用了“辟”这个字,既表现了隐居之地的远离尘世,又表现出了诗人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之情。接着,诗人以“但可占鸣犊,谁能黜展禽?”两句,描绘了友人隐居生活中的两个典型场景。鸣犊和展禽都是隐者常用的动物,它们的存在象征着隐者的生活状态和心态。而诗人则用“但可”、“谁能”这样的词组,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羡慕之情。

诗的第三、第四句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他写道:“书应丛净几,尘已暗横簪。”“书应丛净几”指的是书卷摆放得井然有序,而“尘已暗横簪”则是指灰尘已经布满了横插在发髻上的簪子。这两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隐居者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他们远离尘世喧嚣,过着宁静而淡泊的生活,同时也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一句中,诗人用“杖策终随子,云山上百寻。”作为结尾。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将会跟随你一同隐居山林,云山之中寻找那百寻的高峰。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更体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隐居之地的描述,以及对隐居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和心态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隐者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同时,诗人也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出来,为读者带来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