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漏催灯暗,风梧带雨鸣。
细听惊梦点,浑作断肠声。
乍冷秋应近,无眠句又成。
愁多推不去,头白更忧兵。
【解析】
此诗为“立秋前三日夜雨”之作,写诗人在雨夜中辗转难眠的愁闷。首联以景起兴。首句写时间,“立秋前三日夜”,是时值秋季,正是天高气爽的时候,但诗人却因风雨而失眠,可见其心情之烦乱;二句写环境,“残漏催灯暗”,说明诗人已经过了三更,但灯光仍然昏暗如故,这是因为漏壶里的水滴完了,所以灯才显得暗淡;“风梧带雨鸣”,说明梧桐树被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哭泣着雨水。
第二联写诗人听雨声入耳。颔联两句互文对举,“细听惊梦点”,“惊梦点”即惊梦,梦中听到“点”,是说梦中有“点”的声音,这声音又似乎在敲打着诗人的心灵。“浑作断肠声”,“浑”字写出了诗人听到雨声后的心情,他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国事家愁,想到自己的年老体衰,心中不由得悲从中来,泪水涟涟,以至于听到的雨声都化作了断肠之声。颈联写诗人睡不着觉的痛苦。尾联写诗人睡不着觉的原因:原来诗人担心国家安危,忧虑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他睡不着觉。
【答案】
示例一:“残漏催灯暗”一句中“残漏”指滴漏,“残”是“尽”的意思,“漏”是古代计时器的一种,这里用来表示时光的流逝
。“残漏催灯暗”表明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诗人在这时却因为滴漏的水尽而难以入睡,只能借着微弱的灯光去看书,这是诗人的
一种无奈和焦虑。
“风梧带雨鸣”一句中“风梧”指风中摇曳的梧桐树,“带雨”是“带着雨”的意思,“鸣”是“叫”的意思。“风梧带雨鸣”表现了诗人听到雨
声入耳的情境:当风中的梧桐树被风吹动时,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哭泣着雨水。这句中“带雨”二字既写出了梧桐树被风吹动的情状
,又写出了梧桐树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从而将读者引入一个更为生动的境界之中,使得诗歌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
“细听惊梦点”,这一句中“细听”是仔细地听,“惊梦点”是说听到的雨声突然惊醒了他的梦境,让他感觉到了“点”的声音,这“点”
似乎在敲打着他的心灵。
“浑作断肠声”一句中“浑作断肠声”是说听到的雨声都化作了断了人的心肠的声音。“浑”在这里是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听到雨声后的
心境,他的心境就像被雨打湿的心肠一样,痛苦万分。这一句中“断肠声”是说雨声就像是人的断肠之声一般让人感到悲痛欲绝。
“乍冷秋应近”一句中“乍冷”是突然变冷的意思,“秋应近”意思是秋天即将来临。“乍冷秋应近”表现了诗人看到窗外的天气由热转冷,知道秋天就要到
来了的情境。这一句中“乍冷”一词写出了天气的变化速度之快,也表现出天气转凉的速度之快。同时,这一句中“秋应近”表现了他看到秋
天的临近而产生的一种期待之情。
“无眠句又成”一句中这一句中“无眠句”是指无法入睡的句子,“又成”是再次出现的意思。“无眠句又成”是说诗人无法入睡,反复吟咏着这句
诗,最终导致他再次进入梦乡。这句中“又成”表现了诗人无法入睡的情况。同时,这一句中“无眠句又成”也表现了他无法入睡时反复吟咏
这句诗的情景。
“愁多推不去”一句中“愁多推不去”是说愁绪太多,怎么也推不开不去。“愁”是忧愁的意思。这句中“推不去”是形容诗人心中的忧愁太多
,无法摆脱。这一句中“愁多推不去”表现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太多,无法摆脱的情状。同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之多、之重
、之深。这句中“推不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太多了,无法摆脱的情感状态。
“头白更忧兵”一句中“头白”是说诗人头发已白,“更忧兵”是说更加担忧战争。这一句中“更忧兵”表现了诗人因为担忧战争而更加愁闷
。同时,这也表现了他白发人更担心国事家愁的情状。这句中“头白更忧兵”表现了诗人白发的人更加担忧战争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对
战争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