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春三月,他乡客二毛。
愁怀须著酒,寒力尚欺袍。
细雨淹花湿,颠风拍浪高。
昨朝红药柱,今日整渔舠。
【注释】
春日连雨湖水大至二首:指春天里连日的雨水让湖面变得很大。
楚地春三月:楚国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春三月指春天的三个月,即阳春三月。
他乡客二毛:意思是说自己身在他乡,已经两鬓斑白如霜。
愁怀须著酒:意思是说自己心中忧愁烦闷,需要喝上一点酒来排遣。
寒力尚欺袍:意思是说天气寒冷,衣服仍然感到寒冷,如同被欺侮一样。
颠风拍浪高:意思是形容风吹浪打,波涛汹涌。
昨朝红药柱:昨日早晨,花木丛中,那一株红色的牡丹柱还在。
今日整渔舠:今天清晨,一叶扁舟正在整理行装出发。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期间,时值早春二月,诗人因事离京赴外任,临别之际,怀念京城故人而作。全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自己漂泊在外、思念故人的情怀。
第一联“楚地春三月,他乡客二毛”。开篇先从时间说起,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楚地”指的是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位于现在的湖北省一带。“春三月”则是指春季的三个月,即阳春三月。诗人通过这两句简短的描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楚国春日的画卷,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时身处异乡,远离家乡。“他乡客二毛”中的“客”,指的是客居他乡的人;而“二毛”则是指人的头发已白,象征着年岁增长或衰老。诗人用这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既表现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处境,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二联“愁怀须著酒,寒力尚欺袍”。这两句继续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因为思乡之情而心情郁闷,因此需要喝酒来排遣心中的烦闷。同时,由于天气寒冷,诗人的衣物依然感到寒冷,如同被欺侮一般。这里的“著酒”和“欺袍”,都是诗人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词语。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当时孤独无助的心情,以及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三联“细雨淹花湿,颠风拍浪高”。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细雨纷纷落下,使得花朵都沾满了水分,显得有些湿润;而狂风呼啸着吹过,波浪翻滚着冲向天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里的“淹花湿”和“拍浪高”都是诗人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词语。通过这两句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所处之地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面对这样的环境时的无奈和辛酸。
第四联“昨朝红药柱,今日整渔舠”。“红药柱”指的是红色的牡丹柱,是一种常见的装饰物。“整渔舠”则是指整理好一叶扁舟。这两句则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诗人回想起昨日早晨看到的那一株红色的牡丹柱还在,而现在却只能看着它被海浪拍打得四处飘散,不禁感慨万分。而自己今天早晨正准备收拾行李,准备踏上新的征程。这里的“昨朝”和“今日”分别指的是诗人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行动,通过这两句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
第五联“去年今日会稽山,君今谁是忆长安。”这两句是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起去年在会稽山与故人相聚的情景,那时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时光荏苒,如今诗人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心中不免感到寂寞和惆怅。而“谁记长安”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之情。这里的“谁记”是一个反问句,询问自己是否还记得故人;而“长安”则代指故人所在的城市,也就是诗人心中的牵挂所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异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同时,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