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荣瘁,否极泰必来。
君看九地春,寸草无馀荄。
白首始一遇,蒲轮迎老枚。
祁隐不可招,诩径行当开。
我欲寻卢敖,卢敖安在哉。
但当急洗眼,看子登云台。

【注释】

次韵道卿残腊步游林薮草木渐有生意三首:次韵,指跟原诗的韵脚相同。道卿,陶弘景。林薮,指山林。草木渐有生意,指春天来临。三首,这里指《古诗十九首·青青园中葵》共三首。荣瘁,指人的盛衰。否极泰必来,否极泰来,否是坏的意思,极是尽的意思。否极则泰来,是说坏到尽头就必然好起来。九地春,九地,指九泉之下,暗喻人世间。寸草无馀荄(gāi), 意思是“草木初生时,根须细小,没有余地”。余,同“余”。寸草无馀荄,意谓小草刚萌发时,根须很细,没有多余之处。白首始一遇,白首,指年老。一遇,一次机会。蒲轮迎老枚,指王献之晚年得遇谢安,得到谢安亲自迎接的殊荣。祁隐不可招,祁隐,指隐居不仕。招,招致。诩径行当开,指张衡在南阳隐居时,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他回答说:“吾有方于口者,吾不敢言。”(见刘向《新序》)。诩,张衡字。径,小路;当,敢作敢为。开,打开门。我欲寻卢敖,卢敖,指传说中的仙人卢敖,据传他曾入山学道多年,但最终未能成仙。卢敖安在哉?我欲寻卢敖,意谓我要找那位仙人卢敖。急洗眼,急洗眼睛,比喻要看清事实真相。云台,即云台阁,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朝廷。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友人王献之时写的一首赠答诗。王献之与作者有深厚的友谊,王献之曾三次出仕东晋朝廷而屡遭失败,最后只好隐居在会稽郡的东阳,与世隔绝。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送别之际,对王献之的劝勉和祝福。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联,“人生有荣悴,否极泰必来”,这是诗人从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总结和感慨。“荣瘁”,是人生所经历的起起伏伏,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否极泰必来”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是自然规律。“君看九地春,寸草无馀荄”。这两句是说“否极泰来”的道理。“九地”,指地下九层。“寸草无馀荄”是说地上的小草初生的时候,它的根须非常细小,没有多余的地方。这是对前面“否极泰来”的解说。

接下来的四句是第二联,“白首始一遇,蒲轮迎老枚”。诗人用两个典故来劝勉王献之:一个典故是“白首始一遇”,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介子推,他隐居在深山之中,年老之后才得到重用。另一个典故是“蒲轮迎老枚”,指的是西汉辞赋家扬雄,他在王莽篡权之后,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是没有得到任用的机会。诗人在这里以这两个典故来鼓励王献之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接下来的四句是第三联,“祁隐不可招,诩径行当开”。诗人用两个典故来劝勉王献之:第一个典故是“祁隐不可招”,指的是东汉末年隐士郑子真,他隐居在山里不愿做官。第二个典故是“诩径行当开”,指的是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时,他的部下吕蒙向他进言说:“您现在被重用了,还应该谦虚谨慎啊。”周瑜说:“天下大乱已久,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周瑜就挂印告退了。诗人在这里以这两个典故来劝勉王献之,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应该继续坚持下去。

最后四句是第四联,“我欲寻卢敖,卢敖安在哉?”这一句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在这里直接点出主题。“卢敖”指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庄周,他曾隐居在南方的一座山上,自称为“支遁”,世人称他为“庄周”。卢敖的故事在后世流传甚广,许多文人都曾引用过这个故事来表达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喜爱。诗人在这里用卢敖的故事来勉励王献之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要有隐逸的精神。“但当急洗眼,看子登云台”是最后两句,意为只要你们能看得清楚眼前的形势,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诗人通过描绘山水、人物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