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既望秋风高,群飞海水催江涛。
水来中州八万里,至吴乃折微伤豪。
当日潮来如箭激,万弩迎潮射鸣镝。
风吹海立犹至今,雪卷千堆溅青壁。
人间有海诗有翁,健如驾浪长江风。
诗成便可作图画,岁好莫漫占凶丰。
坐中客怕噤不语,凭高下看冯夷舞。
残音到石未肯回,澎湃犹能作宫羽。
人生快意难预谋,眼辜盛事心怀羞。
老病无人唤我出,闭门枉度三中秋。

【注释】

次韵庭藻观潮:即《观潮二首》之一。庭藻,指陈庭藻,宋诗人。八月既望,八月十五日。既望,即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秋风高,秋风劲吹。群飞,鸟阵。催江涛,催促波浪汹涌。水来中州八万里,指钱塘江水从浙江流入海的路程有八万里。至吴乃折微伤豪,到了吴郡(今江苏苏州)便折服了。豪,雄壮、威武。当日潮来如箭激,潮水涌来像利箭一样迅猛。万弩迎潮射鸣镝,成千上万的弓箭手向潮水发射箭矢。风吹海立犹至今,风力强劲,海浪屹立不倒。雪卷千堆溅青壁,雪花堆积成千堆,飞溅在青色的山崖上。人间有海诗有翁,世间有大海,而诗人也像大海一样。健如驾浪长江风,像驾驭着长江的大风一般强壮。诗成便可作图画,写出的诗可以当作画来欣赏。岁好莫漫占凶丰,年景好的时候不要轻易地认为会丰收。坐中客怕噤不语,座中的宾客害怕闭口不敢说话。凭高下看冯夷舞,站在高处观看冯夷跳舞。残音到石未肯回,潮声传到石头上还不肯停止。澎湃犹能作宫羽,波涛澎湃的声音仍能奏出乐曲的旋律。

【赏析】

这是一首写钱塘江大潮的七言律诗。诗的开头两句描写大潮来临前的景象。“八月既望秋气高”,八月十五中秋时节,秋风劲吹,天气凉爽;接着用“群飞海水催江涛”来描绘潮水到来时海面上群鸟飞翔,激起层层巨浪,催动江涛滚滚向前的情景。“水来中州八万里”一句,说明钱塘江之水奔腾而来,流经中州的路程有八万里长。“至吴乃折微伤豪”一句是说到了浙江东部的吴郡就止住了。因为钱塘江水到此已是势不可挡,再向前冲去就会摧垮堤防。“当日潮来如箭激”,“当日”,指当天,也就是八月十五这一天;“潮来如箭激”一句,形象地刻画了那天的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犹如利箭激射而来的壮观景象。接着写潮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情形。“万弩迎潮射鸣镝”,“弩”,古代一种弓弦发火射击的兵器;“射鸣镝”即用弩箭射向靶子发出响声。这句意思是说,面对如此强大的潮水,人们不得不举起万弩来迎战。“风吹海立犹至今”,“风吹海立”,形容钱塘江潮水的威力之大,浪头高耸入云;“犹至今”说明这种气势依然存在,直到今天仍然震撼着人们的心魄。这两句紧承前两句对钱塘江潮水的描述,进一步渲染潮水的磅礴气势,表现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威力无比的赞叹之情。

下面四句转入对观潮的感受和议论。“人间有海诗有翁”,人间有大海,而诗人也像大海一样。“健如驾浪长江风”一句是说诗人的胸怀像驾御着长江的大风一样强大。“诗成便可作图画”,写诗就像绘画一样,可以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岁好莫漫占凶丰”,“岁好”,年景好;“莫漫”,不要随意;“占凶丰”,随意占定丰收之年。诗人认为应该珍惜年景好的时光,不要轻易地认为会丰收,否则就会失去良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年景好时不应盲目乐观,要警惕灾祸降临的思想。

下面几句写观潮后的情景。“坐中客怕噤不语”,“坐中”,坐在席中的;“噤不语”,闭口不言。这里的意思是说,由于潮水的威力巨大,座中的宾客都感到害怕,闭口不敢说话。“凭高下看冯夷舞”,“冯夷”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河神。《史记·河渠书》记载:“河神以三月三日上集于河口。”这里指的是潮水的涨落。冯夷在这里是泛指潮水之神,是大自然的化身。“冯夷”二字,暗含着潮神的意味,使诗句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残音到石未肯回”,“残音”指潮水退去时留下的余音。“到石”指潮水退到岸边露出的岩石上;“未肯回”意思是不肯停歇。“澎湃犹能作宫羽”,“宫羽”,古代乐律十二律的名称。意思是说潮水虽然已经退去,但波涛翻滚的余音却仍在耳边回荡;那澎湃的波浪仿佛还在弹奏着美妙的乐曲旋律。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感叹人世沧桑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人生快意的事往往难以预先安排好,因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盛事兴衰而内心感到羞愧。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因年景好而不能尽情享受丰收成果而心怀愧疚的情绪。

此诗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和观潮后情景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雄伟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年景好时应抓住时机而不致虚度光阴的人生态度。全诗意境开阔雄浑,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