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本难名,画手不可俗。
世无痴虎头,丹青涴冰玉。
支郎唾俗画,为我作短轴。
遂出三昧手,观此真面目。
衣冠有山林,风味到僮仆。
悠悠跨蹇驴,眇眇出寒谷。
薄暮殊未归,落日下古木。
未知适何门,敲门看修竹。
无酒意阙然,鸱夷尚空腹。
长须颇解事,归骑不敢趣。
更复问前山,谁家酒堪漉。
【注释】
①苏后湖:即苏武。
②高人:指有高尚品德的人物。
③俗画:指平庸的绘画作品,这里泛指一般画家。
④支郎:指晋代顾恺之,字长康。他作人物画,善于捕捉对象的神态。
⑤三昧手:指高超的技艺。
⑥衣冠有山林:指画中有山林的意境。
⑦风俗到僮仆:指画中有风俗和僮仆的形象。
⑧寒谷:山间幽静之处。
⑨阙然:空虚无酒意。
⑩鸱夷:传说中古代越王勾践用来装鱼肠剑的皮袋,这里借指囊中空无一物。
⑪长须:形容年纪很大而胡须长长的人。
⑫前山:前面的一座山。
⑬谁家酒堪漉(luǒ):哪里能找到可以漉酒的地方?漉酒,用竹器滤去酒液。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画面上表现了一位老画家支道林在暮色朦胧中骑着驴子,经过一座孤零零的山岭,看到一位年迈的画家顾长康正蹲在地上画画,于是敲门进去询问。顾长康告诉他,自己正用笔在山水之间作画,但不知是哪位人家的酒可用来过滤一下,以备回家饮酒时饮用。
首联两句写画中人:高人难以名状其品;画手则不能画庸俗之物。“世无痴虎头”,说世上没有像张僧繇那样画虎成风的名家;“丹青涴冰玉”,说明画中人的神韵,使冰雪般的美玉都显得肮脏不堪。
颔联两句写观画的感受:“支郎唾俗画,为我作短轴”,“支郎”指顾长康,“唾俗画”是说顾长康鄙弃一般画家的作品,不落窠臼。“为我作短轴”是指顾长康为作者创作一幅短轴画,也就是小景画。
颈联两句写画中人形象:“遂出三昧手,观此真面目。”“三昧手”指高超的技艺。“真面目”指画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真实面貌。
尾联两句写画中环境气氛:“衣冠有山林,风味到僮仆。”意思是画中有山有水,有衣冠之士,有童仆,也有山野之趣。“悠悠跨蹇驴”,描绘了一位老画家骑驴而行的情景,这在古诗中是很少见的。“眇眇出寒谷”,描写了老画家走出山岭,走向远方的情景。“薄暮殊未归,落日下古木”,既写出了时间已晚,又写出了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片寂静。“未知适何门,敲门看修竹”,这是写画中主人家的门前有茂密竹林,诗人想看看是否可在此饮酒。
末联两句写画的意境与情趣:“无酒意阙然,鸱夷尚空腹。”诗人因无酒而感到缺憾;而顾长康的笔下却还有空余的皮袋,说明他的笔力雄厚。“长须颇解事,归骑不敢趣”,诗人称赞顾长康的胡须长得很长,很有见识,也赞美他归途上谨慎小心,不敢贸然前进,这从侧面反映了他当时处境艰险的心情。“更复问前山,谁家酒堪漉”,诗人最后问道:前面那座山里可有酿酒的人家?“谁家酒堪漉”中的“堪”字,不仅表疑问语气,而且含有“可以”、“值得”之意。“漉酒”就是过滤酒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个问语,表达了他对归途中所饮美酒的渴望心情。全诗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旅途中坎坷、艰辛的感慨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