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舞罢醉流霞,翠袖频揎眼欲花。
丈室萧然那用此,春深料得客思家。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和要求来分析作答。
“霓裳舞罢醉流霞”,此句写诗人在宴会上歌舞完毕之后,酒兴未了,沉醉于流光溢彩的霞光中。“霓裳”即《霓裳羽衣》之意。“舞罢”表明舞蹈已经结束,“醉流霞”则描绘饮酒后如醉如痴地观赏着天上流云霞彩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沉醉于歌舞美酒之中的神态。“翠袖频揎眼欲花”,此句写宴会上歌舞完毕之后,人们纷纷起身离席,只有诗人还沉醉于歌舞美酒之中,频频举起袖子擦去眼角的泪痕。“翠袖”指女子衣袖,是借以形容女子的服饰之美,“频揎”即频频举起袖子。“眼欲花”则是用来形容诗人眼中的泪珠仿佛都快要滴落下来一般。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宴会上尽情地享受歌舞美酒的乐趣,却无法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忧伤之情。
“丈室萧然那用此,春深料得客思家”,此句写宴席散尽之后,主人送客出门,诗人独自留在空荡荡的堂屋里,不禁感到寂寞无聊,于是便想到春天已深,自己离家在外,不能回乡与亲人团聚,不禁更加想念家乡。“丈室”是大户人家的厅堂或居室。“萧然”是空旷寂寥的样子。“那用此”即哪里还需要这个呢?“春深”是春天来临的意思。“料得”是预料到的意思。“客思家”则是客人对家人的思念。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宴会上尽情地享受歌舞美酒的乐趣,但内心却十分孤寂无聊,更增添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①霓裳(《霓裳羽衣曲》):唐开元年间传自西域的乐曲,为唐玄宗李隆基所爱好,曾命乐工万齐融创制新曲,改名《霓裳羽衣》,后成为定名。②流霞:流光飞动貌。③翠袖:女子的一种装束。④丈室:大户人家的厅堂或居室。⑤萧然:空旷寂寥的样子。⑥春深:春天来临。⑦料想:预料到。⑧客思家:客人对家乡的思念。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前二句写宴会结束后,诗人陶醉于歌舞之乐,而对人世的纷扰置之不理;后二句写诗人因离别而产生思归之情。全诗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富有情韵。
首联“霓裳舞罢醉流霞”,“霓裳”指代唐明皇时流行的《霓裳羽衣曲》。“舞罢”,谓歌舞完毕。“醉流霞”写诗人饮酒之后,如醉如痴地观赏着天边流彩溢彩的霞光,表现出他沉浸在歌舞美酒之中的神态。这一联看似描写了一幅优美的图景,实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表的孤独和苦闷。
颔联“翠袖频揎眼欲花”,“翠袖”,指女子之衣袖;“频”为多次之意;“眼欲花”,意谓眼波流转,似乎要滴落下来一样。诗人在宴席散去之后,依旧留恋于歌舞美酒之间,频频举袖拭泪,眼波流转如同即将滴落的泪珠。这一联既写出了宴会上人们的欢愉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
颈联“丈室萧然那用此,春深料得客思家”,“丈室”指高大的门厅或宽敞的厅堂,这里指宴会的主人之家;“萧然”,意为空旷寂静。“春深”指春天来临之际。“料得”表示推测之意。“客思家”意谓客人对家乡的思念。尾联点明题旨,由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引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宴会为背景,通过宴饮、歌舞等场面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作者巧妙地将宴会上的欢快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相映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