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闻郭林山,学易之指南。
艮斋从其子,议论青出蓝。
授徒兰溪上,妙理常穷探。
真旨传何人,著录推静庵。
称疾似玄晏,观复师老聃。
芸芸已归根,吊客无多谈。

【注释】

静庵曾伯虞:静庵,即王静庵;曾伯虞,名不详。郭林山,即郭林宗,字林宗,东汉隐士,居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县东南),以清高著称于世。学易之指南:学易,学习《易经》(周易);指南针,一种罗盘。艮斋从其子:艮斋,人名,与曾伯虞为父子关系;其子,指曾伯虞的儿子。青出蓝:比喻学生超过了老师。《论语·子张》载:“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妙理常穷探:深奥的道理常常要穷尽探求。真旨传何人,著录推静庵:《庄子·天下篇》中说:“建言非诚不发,故文辞立其诚。”意思是说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而《文心雕龙·征圣》中说:“文有师心,诗有序志”,又说“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为状”,“征圣以定宗”,可见“宗师”是文章创作的重要原则。静庵,即王静庵,著书立说,对文章之道有所阐释,故称“宗师”。芸芸(yùn yùn)已归根:语出《诗经·大雅·皇矣》:“瞻卬昊天,维禹甸延。有方将至,帝立我贤。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惟时王。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谁独有仁!”这里“芸芸”是指众多的人。归根,归到根本。吊客:吊问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隐居山林的隐者——曾伯虞。他学问渊博,学识渊博。他教弟子,善于启发诱导,使弟子们能不断探究道理。他曾把《易经》中的一些精义传授给他的弟子兰溪上人,后来这些精义又流传到社会上去。这位隐者很尊重孔子、曾参等儒家圣人的思想,认为他们的学说是真正的“真旨”。他还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最高的学问。因此,他把孔门后学的学术成就称为“著录推静庵”。他认为自己虽然病了但还能像孔子一样有学问修养和道德操守,所以自称是“玄晏”。他还把老子当作自己的老师,并把他的哲学思想视为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老子的学说比孔子的学说更接近真理。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这位隐者的言行,表现了他的谦虚好学、尊孔重道、崇尚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