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方犹记禹南巡,窆石梅梁尚有神。
地接蓬莱云意古,潮来溟渤水痕春。
刻碑颂德秦丞相,探穴求书汉史臣。
玉室金堂今在否,馀粮仙草属闲人。

【注释】

会稽山: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是中国古代文化名山之一。会稽山以山水秀丽、文物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此诗即是咏怀会稽山的佳作。

职方:即职方氏,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地理之事。禹南巡:指大禹巡视南方,治理水患,使洪水归海。

窆石梅梁:指在会稽山上刻石立碑。窆(bi),埋葬;石梁,石制桥梁。

蓬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会稽山。溟渤(bin bo):大海。溟,海;渤,大水。溟渤,大海。

秦丞相:秦始皇时丞相李斯。颂德:赞美功德。

汉史臣: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探穴求书:指司马迁曾到会稽山探访古迹,寻找历史资料。

玉室金堂:指会稽山上的古代建筑。今在否:现在是否存在?

馀粮仙草:指仙人留下的粮食和仙草,供游人采食。闲人:游客。

【赏析】

这首诗以会稽山为题,抒发诗人对会稽山的深厚感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值得细细品味。

诗的前两句“职方犹记禹南巡,窆石梅梁尚有神”,表达了诗人对于会稽山历史的深深怀念。这里的“职方”指的是古代的官职,而“禹南巡”则是指大禹巡视南方的故事。诗人通过回忆大禹巡视会稽山的历史,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精神的敬仰之情。同时,“窆石梅梁尚有神”一句中的“窆石梅梁”指的是在会稽山上刻石立碑的地点,而“尚有神”则意味着这个地方仍然保留着古人的精神和信仰。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会稽山历史的尊重和敬仰,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和精神的赞美之情。

诗的第三句“地接蓬莱云意古,潮来溟渤水痕春”,进一步描绘了会稽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底蕴。这里的“蓬莱”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而“云意古”则形容会稽山的自然风光如仙境一般美丽迷人。同时,“潮来溟渤水痕春”一句中的“溟渤”指的是大海,而“水痕春”则表示海水涨潮时留下的波纹如同春天的气息一样清新宜人。这两句既展现了会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诗的第四句“刻碑颂德秦丞相,探穴求书汉史臣”,则是从历史角度对会稽山进行了描绘。这里的“刻碑颂德秦丞相”指的是古代的秦朝丞相李斯曾在会稽山刻石立碑,以此来赞美他的功德。而“探穴求书汉史臣”则描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到会稽山探访古迹,寻找历史资料的经历。这两句既体现了会稽山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学者的敬佩之情。

紧接着,诗的第五句“玉室金堂今在否,馀粮仙草属闲人”,则是从现实角度对会稽山进行了描绘。这里的“玉室金堂”指的是会稽山上的古代建筑,而“今在否”则表示这些建筑是否仍然存在尚不得而知。同时,诗人还提到了“馀粮仙草”这一有趣的事物,它指的是仙人留下的粮食和仙草,供游人采食。这两句既展现了会稽山的现实面貌,也反映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第六句“余粮仙草属闲人,馀粮仙草属闲人”,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这句中的“余粮仙草”与前五句的“馀粮仙草”相呼应,再次强调了会稽山作为仙人遗存之地的特点。同时,“属闲人”则表明这些仙人遗留下来的粮食和仙草已经不属于那些忙碌的人们了,而是属于那些悠闲自在、追求超脱的人们。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会稽山的独特理解,也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会稽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智慧和精神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美的赞叹和热爱之情。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历史、现实、神话等多种元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