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江风金鼓声,拔营初起石头城。
虏情不料诸军渡,一战淮西唾手平。
【注释】
破虏凯歌:即《破虏歌》。六首:此指六篇。
石头城:在今江苏南京市清凉山,为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都城。
虏情:指敌人的情况。
诸军渡:指南唐军队渡过淮水。
一战平:指一战而平定了淮西。淮西:指淮水以西地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扈从皇帝北征时所创作的《破虏歌》中的第六首。诗中描写了夜半江边风声和战鼓声,南唐军队初到石头城(今江苏南京)的情形,及作者对胜利的喜悦心情。
首句“夜半江风金鼓声”,是写出征前夜的景色。“风”字点明时间。“金鼓”,古代军中用金属或皮革等制成的乐器,用来指挥军队进退。这里泛指战鼓。这两句写出发时的紧张气氛。“夜半”二字,既暗示了当时的季节,又表现将士们的警惕性。“江风”二字,不仅写出了天气和地点,而且渲染出一派肃杀之气。“金鼓声”与下文的“拔营”相照应,说明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就要起程。这一句是全诗的基调,下面三句都是由此生发而来。
第二句“拔营初起石头城”,“拔营起程”,是行军途中的一站,“初”字表示时间之早。“石头城”,即今天的南京城。据史书记载,南朝刘宋武帝建康元年(425),改秣陵为石头,并在其东北角修建石头城作为行宫,以后成为南朝的都城,故称“石头城”。这里指的是南唐军队刚刚到达石头城,正准备开始战斗。
第三句“虏情不料诸军渡”,意思是说敌人没想到南唐的援军会如此迅速地渡过淮水。这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交代了南唐军队到达的时间,又为下面写敌军被打败作了铺垫。“虏情”指敌军情况,“不料”即没有料到。“诸军渡”就是南唐军队渡淮。“渡”字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字面上的意思,即军队渡过了淮水;二是比喻意义上的意思,即南唐军队像渡淮水一样迅速前进,势不可挡。“不意”二字,突出了敌军措手不及的被动局面。
最后一句“一战淮西唾手平”,意思是说南唐军队一举击溃了敌军,取得了胜利。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南唐军队在这次战役中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二层意思是说南唐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临阵作战时毫不慌乱;三层意思是说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南唐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巩固了国境,还进一步显示了南唐的强大威力。这最后一句既是对整个战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南唐军队英勇善战的形象描绘。
这首诗通过对南唐军队出发、抵达、渡淮及取得胜利的全过程进行描绘,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军事画卷。同时,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刻画,将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而具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战争的激烈和紧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