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戛寒风袭敝裘,积苏宫观恍神游。
要寻仙客攀琪树,更倩王孙记玉楼。

【注释】:

次韵彦章雪中见寄二绝句兼柬陈道人:次韵,是和别人的诗,即应和别人的诗。彦章,指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此诗为作者对苏辙《雪中见寄》的和诗。

“戛戛”二字写风声,“寒风”二字写雪。寒风袭敝裘,形容雪下得大且急,连破敝的皮衣都受不住,可见天气的寒冷。“积苏宫观恍神游”,苏,指洛阳城;苏宫,指洛阳的皇宫;“宫观”,泛指宫殿、庙宇等建筑群落;恍,恍惚;神游,神游其中。诗人在洛阳时曾登过嵩山,并写过《夜登三门闲望》一诗。所以这里说,他仿佛在神游之中看到了洛阳的皇宫、庙宇等等。

“要寻仙客攀琪树”,要寻仙客,是指那些寻找神仙的人;攀琪树,是指攀折琼树枝条。“琪树”,即玉树枝条。琼枝玉叶,出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咏舞》诗:“翩翩绿水曲,袅袅碧枝垂。红妆流素袖,翠叶扫琪枝。”这里的“琪枝”指的就是玉树枝条;“王孙”,古代称贵族子弟或王侯子孙,这里指苏辙。

【赏析】:

本诗作于元丰三年(1084年)冬,此时苏轼已任杭州通判。此诗是作者对苏辙《雪中见寄》的和诗,全诗四句,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幽深含蓄,耐人咀嚼。

开头两句以“叩”“寒风”“敝裘”“宫观”构成一幅寒风袭人,大雪纷飞的寒冬图画。这两句是实景描写。“叩”字将风声拟人化,使读者仿佛听到冰封的天地间传来的阵阵寒风呼啸之声。接着,又用“积苏宫观恍神游”一句,把读者引入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诗人似乎在神游中看到洛阳城的宫观楼阁,被积雪覆盖,一片朦胧,如在梦中一般。

后四句是诗人的自述,也是对上文景物的进一步渲染与烘托。诗人想寻找一位仙人攀折琼树枝条,却又怕打扰了仙人,于是又请王孙(指苏辙)记下这美好的景致。这后四句,既是诗人的自白,又是诗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这首诗的构思独特,它不是先描绘眼前的景物,而是先写自己的内心感受,然后再写出自己所见所闻,最后才点题。这种手法叫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苏轼这首诗正是运用了庄子这一观点而写成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