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
豫州失匕已胆折,一日目明惊二妙。
最怜黄盖不知名,吏士相从倚营啸。
阿奴火攻本无策,破竹自繇人不料。
贪降纳侮理固宜,泥淖华容几尽剿。
古来行师有绝地,毋乃重诒千古笑。
镞湛纵是差可认,鼎峙讵关谋所召。
二乔春锁何足言,从此天光遂分耀。
我闻汉贼久染指,奋毒摇牙噬江表。
八荒囊括岂复遗,一蹙吴宫已为沼。
当时乘胜下部骑,考地当居楚南徼。
蒙冲逆斗须上流,揖寇那容越津要。
武昌霸基跬步耳,肯使国畿纷戟旐。
坡仙访古特寓意,横槊雄姿谁与吊。
故将异地眩疑辞,政恐因讹启讥诮。
沧浪六月卷晴雪,历历江山人物眇。
崩空乱石今几存,仿佛栖巢尚惊鸟。
夜深刁斗声四发,星斗满空群籁悄。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生动,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赤壁之战的英雄们。诗中对周郎(周瑜)、黄盖等英雄人物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表达了对他们英勇事迹的钦佩之情。

“赤壁”是这首诗的题目,它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地方。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场景,展现了英雄们的英勇气概和豪情壮志。

作者对赤壁之战的英雄们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他描述了周郎的年轻有为,他的功名如燎原之火般迅猛;他亲自率领三万士兵抵抗曹瞒,表现出了他不畏强敌的决心;他对待豫州的失地毫不在意,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勇气;他不知名的黄盖却让他感到惊讶,因为即使是最普通的吏士也愿意跟随着他;阿奴的火攻计策原本没有成功,但他自己却能灵活运用,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描绘都展示了赤壁之战的英雄们的智慧和勇气。

诗人转向了对黄盖的评价。他认为黄盖不知名是他的遗憾,但正是因为他无名,所以他才能得到士兵的信任和支持。诗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知名度,而是在于他是否能够赢得他人的信赖。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接下来的几句则对赤壁之战的战术进行了评价。诗人认为,贪恋投降和屈辱是正确的做法,但在泥泞中作战华容县的将军们几乎全部被消灭了,这让人不禁感到惋惜。这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战争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诗人转向对历史的评价。他认为古来行师有绝地,而不应该重蹈覆辙,以免给后世留下笑柄。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警醒,他不希望后人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受到嘲笑。

诗人以“镞湛纵是差可认,鼎峙讵关谋所召。”两句结尾,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理解。他认为即使箭矢再差也是可以辨认的,而战争的胜利与否并不取决于阴谋诡计。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于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英雄们进行赞美和描写,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和感慨。同时,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和反思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