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墦间偶得存,传从鼻祖到云孙。
土痕蚀处形摹薄,苔色侵来款识昏。
制样想应规象鼎,验图只合配牺尊。
赠君博古斋中去,书传闲时细讨论。

注释

  1. 牛首炉:一种古代青铜器,形似牛头。通常由青铜制成,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常用于礼宾或宗教祭祀。

  2. 墦间:指墓地,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墓葬环境。

  3. 鼻祖:指创始人或最初的创造者。

  4. 云孙:指后来的继承者和后代。

  5. 土痕蚀处:指古器物因岁月侵蚀而留下的痕迹。

  6. 摹薄:指模仿得过于细致,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厚重感。

  7. 款识昏:指文字磨损模糊,难以辨认。

  8. 象鼎: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以其形象逼真著称。

  9. 牺尊:古代的一种酒器,以牺牲为材料制作。

  10. 博古斋:一个收藏古代文物的地方。

  11. 书传:指文献或书籍。

    译文

    千年来在坟墓间偶然保存下来,传从鼻祖到云孙。
    土痕腐蚀处形态模仿得太薄,苔色侵来使得款识模糊不清。
    制作样品想要效仿象鼎的形状,检验图样只应该与牺尊相匹配。
    将你赠送的博古斋中的宝物带走,闲暇时我们可以一起细加讨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人在博古斋中见到一具牛首炉的情景,并对其历史和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诗句通过“千载墦间偶得存”表达了牛首炉在漫长历史的尘埃中偶然得以保存的幸运;“传从鼻祖到云孙”则揭示了其传承有序的历史脉络;“土痕蚀处形摹薄”则生动地描绘了牛首炉表面的磨损痕迹;“苔色侵来款识昏”则是对牛首炉上苔藓覆盖和文字模糊状态的真实写照。最后两句“制样想应规象鼎,验图只合配牺尊”,既体现了古人对牛首炉精细工艺的赞赏,也表达了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牛首炉的赞美,展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