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高且深,竹深带流水。
先生庐其中,迥若崆峒子。
雪发覆两肩,深悟造化理。
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
时以诗名家,亦来质疑似。
我本浪得名,长挂春风齿。
乃识先生心,非非还是是。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然后给出译文,每句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在关键词语旁加上注释,结尾附上赏析。
原诗:
寄裴云山
南山高且深,竹深带流水。
先生庐其中,迥若崆峒子。
雪发覆两肩,深悟造化理。
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
时以诗名家,亦来质疑似。
我本浪得名,长挂春风齿。
乃识先生心,非非还是是。
译文:
- 巍峨的南山又高又深,竹林茂密中流淌着清澈的溪水。
- 裴云山先生居住在这深谷之中,仿佛是远离尘世的隐士。
- 先生的头发如白雪覆盖双肩,他深深地领悟到了自然界的奥秘。
- 他的手中拿着三体诗,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海。
- 时常有人以写诗闻名,也来向他求教和质疑。
- 我本来只是随意地获得这个名声,长久地挂在春天的风中。
- 终于明白了先生的真实意图,先生的思想和行为并非非黑即白。
注释:
- “南山高且深”:描绘了一幅南山的壮丽景色,高大且深邃。
- “竹深带流水”:形容竹子茂盛,水流从竹林中穿过。
- “先生庐其中”:指裴云山先生住在这样的环境里。
- “迥若崆峒子”:形容裴云山先生的居所仿佛是仙人隐居的地方。
- “雪发覆两肩”:形容裴云山先生的头发如雪花般洁白覆盖在肩上。
- “深悟造化理”: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的运行规律和道理。
- “手注三体诗”:指裴云山先生能够写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诗歌。
- “名满四海耳”:名声传遍了整个天下。
- “时以诗名家”:时常有人因为写诗而出名。
- “亦来质疑似”:也有人来向他提问和质疑。
- “我本浪得名”:我只是随便获得了这个名声。
- “长挂春风齿”:长时间挂在春天的风中吹动。
- “乃识先生心”:最终明白了先生的真实想法和用心。
- “非非还是是”:表达了一种既非非也不是的矛盾对立思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裴云山先生的仰慕之情。诗人通过对南山、竹林、雪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裴云山先生的行为举止的描述,表现出他对这位隐士深深的敬意。同时,诗人也用“雪发覆两肩”等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裴云山先生深沉思考和智慧的赞赏。此外,诗人通过对比和反差,展现了自己与裴云山先生之间的差距和自己的谦逊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