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封台观静,夕霁景偏清。
月下闻禅语,风中有磬声。
龙池留古迹,雁塔寄馀情。
借问房前树,东窗忽偃生。

【注释】

上封台:在陕西凤翔县南。台观:指台观寺,唐时有“三教九流”讲经说法之所。夕霁:日落天晴之时。禅语:佛家用语,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磬声:古乐器,击之能发出清脆的响声。龙池:指龙池院。留:存留。雁塔:指西安大慈恩寺的雁塔。寄:寄托、留存。借问:向人请教。房前树:指杜甫草堂前的槐树。

【译文】

台观寺静悄悄的,夕阳下的景色特别清幽。

月下听到讲佛法的声音,风中传来僧人念经的磬音。

龙池院里留有古迹,雁塔寺中寄托了我的情怀。

请问你门前的那棵槐树,为何东窗忽然偃伏不生?

【赏析】

此诗是诗人初至长安时作。当时正值秋末冬初,气候渐冷;又逢日落时分,天气晴朗,故云“上封台观静,夕霁景偏清”。台观寺在长安城南,为唐代有名的道场,诗人在此静坐冥思,颇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感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写诗人于傍晚登临台观寺,观赏日落时分的景色,感到异常清幽宁静。

颔联写诗人夜宿台观寺后,听僧人讲解佛法、打坐参禅的法事,并听见寺院里的磬声。“磬”,即石磬,古代用玉、石等制成的打击乐器,声音悠扬而深沉。“风中有磬声,月下闻禅语”,是说诗人在夜间寂静的寺院中,听着风吹过山岗上松树发出的沙沙响声,耳旁又传来阵阵梵钟磬响之声。这些声响给诗人以美的享受,使诗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颈联写诗人夜宿台观寺后,向寺庙里的僧人打听院中那棵槐树的来历。原来那棵树是唐代名僧玄奘法师所栽。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后,曾在这棵槐树下讲经说法,因此后人称之为“槐安国”。

尾联写诗人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寺中的古槐树上挂着一个鸟巢。诗人十分惊讶,因为按照常理,春天时,槐树应该开花结果了,哪里会有小鸟筑巢呢?于是诗人询问寺中的僧人。僧人告诉他,这是因为昨夜寺中僧人讲经说法,所以有一只喜鹊飞来落在树上,生下了这只幼鹊,不久便成了一只小鹊,它每天在树上叫唤着找母食,所以人们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作“报春”。诗人听了以后十分高兴,于是吟出了这首诗。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写得意境清新自然。诗人通过写景、写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既表现了他初到长安时的欣喜之情,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