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居苦热念林丘,偶向殊庭送羽流。
双袖携云禹穴晓,一瓢分雨舜田秋。
溪声冉冉来松壑,秋意萧萧满竹楼。
我与蝇蚊争昼夜,梦中犹及赴清游。
【注释】
陶山:即陶唐氏,尧时为唐尧的祖先。
殊庭:即别廷,指王监簿的府第。
双袖携云:衣袖里带着白云(象征雨)。
分(fèn)雨舜田秋:把天降的雨水像舜一样平均地分配给每一块田地。舜,传说中的圣明君主,姓姚,名重华。相传他教民耕种,又发明了各种农具。
溪声冉冉来松壑(hè):溪水潺潺流过松林的山谷。
竹楼:用竹子建造的房屋。
蝇蚊:蚊子、苍蝇等小昆虫。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是诗人自述在王监簿家中所经历的一段奇异的梦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首句“城居苦热念林丘”,诗人描述了自己居住在城市中的痛苦与无奈,心中向往着远离喧嚣、宁静祥和的森林和山丘。
颔联“偶向殊庭送羽流”,诗人来到了王监簿的府邸,见到了那位神奇的道士,他正在用双手托着云朵,准备降雨。这一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将道士的神通广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敬畏之心。
颈联“双袖携云禹穴晓”和“一瓢分雨舜田秋”,进一步描绘了道士的神奇之处。诗人通过夸张手法,将其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同时,这两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尾联“溪声冉冉来松壑”和“秋意萧萧满竹楼”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溪水潺潺流淌,松林郁郁葱葱;秋天的凉意弥漫在竹楼中,让人感到舒适宜人。这两句诗不仅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也为整首诗歌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对王监簿府上道士的描述和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