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期年变,拙政愧格顽。
触此三伏暑,招提解征鞍。
好风随过雨,稻花秀可餐。
南窗大榻凉,久输老僧闲。
盘飧息万虑,竹梧凛相看。
清阴交蔽芾,直节不可干。
斯来结三友,欲去复盘桓。
【赏析】
《宝相院》是一首七绝诗,写游宝相院的所见所感。此诗首句起得不凡,以“古人”二字领起全篇。古人有一年之约,诗人自愧未能践诺;而自己与宝相院结缘,实乃天意,应感恩图报。次句点明题旨,言自己惭愧于未能与拙政园主人共同赏月、观荷、品茶之佳事。第三句点出游宝相院的时间——三伏天。第四句写入寺后的情景,暑气逼人,只得暂解缰绳,骑马入寺。第五句写入寺后的感受,好风过后,过雨之后,稻花香气扑鼻而来,真可谓“好风景”。第六句写南窗大榻之凉,久居此处,不觉老僧闲适自在。
第七句写斋食,盘飧之间,尽释尘忧。第八句写竹梧,其清高之气,凛然可畏,使人不敢亵渎。第九句言清风徐来,树荫浓密,遮天蔽日,不可近前。第十句言直节,不可干犯。第十一句言此地乃三友之聚会之地,想友人已离去。第十二句言自己欲效仿古人结庐在山之意,于是复盘桓而去。整首小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宝相院的喜爱之情和对人生、世事的超然之思。
【注释】
- 宝相院:位于苏州市西北街宝善寺内,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457-464),初为佛塔,唐时改为寺院。宋元丰二年(108)重建,名“宝觉禅院”,宋徽宗政和四年(1124)改名为“宝相院”。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称“宝相寺”。元末毁于兵火,至正三年(1343)重修,改称“宝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71)改称“宝善禅寺”,后易名“宝善寺”。明成化元年(1465)又更名为“宝相寺”。清康熙十二年(1673)、道光五年(1825)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均有重修。1920年被辟为公园,1982年改为吴江市人民公园,1992年改为宝带桥景区。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期年:约定之年。
- 拙政:原指晋代潘岳曾任尚书郎,迁调任外任县令,因家贫不治产而退居乡间别墅,号“三径”,又称“潘郎宅”。这里泛指园林别墅。
- 格顽:指品格坚贞。
-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
- 招提:佛教语,梵文音译,指佛寺、寺院。
- 过雨:经过一场雨。
- 秀可餐:指稻谷生长得很好,可用来充饥,也喻指丰收。
- 大榻:大的卧榻。
- 输:同“欤”。叹词。
- 盘飧:盘中的食物。
- 竹梧:竹林中挺拔的竹子。
- 清阴:清朗的阴影。
- 交蔽芾:交相遮蔽。
- 盘桓:逗留,徘徊不进。
【译文】
古人造约一年未兑现诺言,我自愧不如;拙政园主人与我是朋友,我应倍加珍惜。
酷热天气,三伏天里我只好脱下马鞍,骑马入寺。
凉爽如风,大雨过后空气清新;稻田里的稻花清香宜人。
南窗大榻上清凉舒适,我久久地不想离开。
僧人吃素食,放下一切纷忧;竹林中挺拔的竹子,令人敬佩。
清风吹拂,树木的阴影遮住了天空,不能走近。
不可屈挠;我们三人结拜为生死之交的朋友,想要离去,就回去重新结交旧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