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巾杖立秋钟,院舍门门细径通。
柏子有芽生塔地,鹤毛无响堕廊风。
闲栖已合称高士,清论除非对远公。
不厌浮尘拟何了,片心难舍此缘中。
【注释】1.浩然:形容人胸怀坦荡的样子。2.巾杖:手执的拐杖和头巾。3.秋钟:指寺院内早晚撞钟的仪式。4.院舍门门:寺院的庭院,门户众多。5.柏子:柏树种子。6.有芽生塔地:指柏树种子在土中发芽生根后长成小树。7.鹤毛无响堕廊风:像鹤毛一样细长的松针落下时,没有声音,就像风吹过走廊。8.闲栖:闲适的居处。9.清论:高深的道理。10.远公:指慧远和尚(334-416),南朝宋、梁时期佛教僧人,是天台宗的创立者之一。11.片心难舍此缘中:一片真心难以离开这个缘分。【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寺院中的生活状态。第一句“浩然巾杖立秋钟”,写出了诗人在寺中的形象,他身披僧衣,头戴头巾,手持拐杖立于秋日的钟声之中,显示出其超脱世俗的洒脱与豁达。第二句“院舍门门细径通”,进一步描绘出寺院内部的景象。院内门户众多,小路曲折,显得幽深静谧。第三句“柏子有芽生塔地”,形象描绘了柏树种子生长的场景,比喻自己虽身处尘世却能保持一颗超脱的心。第四句“鹤毛无响堕廊风”则用“鹤毛无响”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而“堕廊风”则暗示自己如同飘落的羽毛一般自由自在。第五句“闲栖已合称高士”,诗人以“高士”自比,表明自己虽然闲居却心无杂念,保持着高尚的品格。第六句“清论除非对远公”,表达了自己对高深佛理的追求和对慧远和尚的敬仰之情。最后一句“不厌浮尘拟何了,片心难舍此缘中”抒发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无奈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