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霜清橘柚香,榜歌迢递起沧浪。
来鸿去鹜纷无数,怕上西楼望夕阳。
【释义】这是一首描写晚景的七言绝句。
【译文】
树叶凋零,霜气清澄,柑橘柚木散发出阵阵芳香。歌声嘹亮,遥遥传来,在沧浪水边。鸿雁飞来又飞去,无数只鹜鸟。怕上西楼看夕阳。
【赏析】
“登张知省溪楼”,点明题目,交代了诗人登上张知省之溪楼,以凭吊故友,抒发感慨。首句写登楼所见景色:木叶落尽,寒露凝白,橘柚飘香;次句写楼上闻声: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仿佛是从沧浪之畔传来的。这两句,先声夺人,为下文抒怀作了铺垫,也使全诗笼罩着一种清新、宁静而又略带凄冷的意境。后两句写楼上见物:归雁南翔,水鸟北渡,纷纷飞过眼前。而诗人却不敢登楼远望,恐见残阳西下,触动乡愁,惹起无限伤感。此句承前启后,由景入情,将登楼者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致入微,生动真实。
这首诗是诗人于乾道五年(1169年)秋天作的。当时诗人正在临安任太常博士,而他的好友张知省则在福建任职。诗人登高眺望,触景伤情,于是写下这首怀念故人的佳作。
“木落霜清”四字,写秋深时节的景象:木叶落尽、寒露凝白,柑橘柚木散发香气。“榜歌迢递起沧浪”,从听觉角度写秋景:远处传来歌声,歌声嘹亮,仿佛是从沧浪之畔传来的。
“来鸿去鹜纷无数,怕上西楼望夕阳。”从视觉角度写秋景:鸿雁南翔,水鸟北渡,纷纷飞过眼前,诗人却不敢登楼远望,恐见残阳西下,触动乡愁,惹起无限伤感。
“木落霜清”、“榜歌”、“来鸿去鹜”,都写出深秋景色。“木落霜清”四字,既点明了“秋”字,又渲染出一片凄清萧瑟的气氛。“榜歌”二字,点明“登楼”二字,并把读者的视线从“木落霜清”、“来鸿去鹜”引向了“沧浪”。
诗人站在楼头极目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无边无际的大海。“沧浪”,指沧海,这里泛指大海。诗人面对大海,思绪万千。他想到了张知已,想到了他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想到如今自己漂泊异乡,不禁黯然神伤。
诗人用了一个“纷”字来形容鸿雁和水鸟的数量之多。这个“纷”字,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大雁南飞、水鸟北渡的繁忙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涌动的乡愁。
诗人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轮红日渐渐西沉,霞光万道,美不胜收。然而,这美景却让诗人感到心如刀绞,因为他想起了与友人张知已的离别之情。那种分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难以承受。因此,他不敢再往西楼上望了。
此诗写景抒情相得益彰,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中既有对故友的深情怀念,又有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