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林凋落云影垂,朔风猎猎鼓寒威。
偶来禅房访虚寂,上人为我弹金徽。
此调悠悠泯千载,今日忽闻一嗟咨。
上人所弹不在指,我亦非于耳听之。
霜天玉磬敲清晓,夜月秋声动翠微。
举世纷纷爱筝筑,寂寥古意谁能知。
过门不是钟期子,慎勿汗漫调朱丝。

【译文】

霜林凋零,云影低垂,朔风猎猎,鼓声寒威。偶然来到禅房访虚寂,上人教我弹金徽。此调悠悠泯千载,今日忽闻一嗟咨。上人所弹不在指,我亦非于耳听之。霜天玉磬敲清晓,夜月秋声动翠微。举世纷纷爱筝筑,寂寥古意谁能知。过门不是钟期子,慎勿汗漫调朱丝。

【注释】

  1. 赠琴僧:诗人送赠给弹琴的僧人。
  2. 霜林:深秋时节,树木上的叶子已经变黄,像涂满了霜一样。
  3. 朔风:北风,也指北方。
  4. 禅房:禅宗寺院中的僧徒所住的房屋。
  5. 虚寂:空虚寂静,即无为自得、心无所住的状态。
  6. 上人:对僧人的一种尊称,这里特指弹琴的僧人。
  7. 金徽:指弦乐器上的金色装饰,用来调节乐音。
  8. 悠悠:悠远、遥远的样子。
  9. 千载:千年。
  10. 嗟咨(jiē zī):感叹、咨嗟。这里用“嗟咨”来表示惊讶或赞叹。
  11. 上人所弹:指弹琴的僧人弹琴。
  12. 指:手指,这里指拨弦的动作。
  13. 听之:听其弹奏的音乐之声。
  14. 玉磬(qìng): 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古代常用来作为宫廷乐器。这里泛指打击乐器。
  15. 钟期:传说中的善弹者钟子期的典故。钟子期善弹琴,伯牙(yǎ)善听琴,伯牙死,子期亦亡,两人以音乐结为知己。后来就用“知音”比喻彼此了解的人。
  16. 慎勿:不要的意思。
    【赏析】
    《赠琴僧》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他看到一位和尚弹琴,便写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写景:“霜林凋落云影垂,朔风猎猎鼓寒威”,“霜天玉磬敲清晓,夜月秋声动翠微”,这两句是全诗的开头和重点部分。诗人描绘了一幅霜天夜晚的景色图,通过描写环境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朔风猎猎”是说北风吹拂着树林,发出阵阵响声,给人以冷飕飕的感觉。“鼓寒威”是指北风呼啸时发出的声音。“玉磬”是寺庙中敲击的磬声,这里泛指打击乐器。“清晓”是清晨的意思。“夜月秋声”是说月亮在夜空中照耀着大地,而秋天的声音却更加响亮。这里的“翠微”是指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整首诗通过描写环境,表达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感情:“举世纷纷爱筝筑,寂寥古意谁能知”,“过门不是钟期子,慎勿汗漫调朱丝”。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部分。“举世纷纷爱筝筑”,意思是说世上的人们都非常喜爱弹筝和筑(一种打击乐器,形似小鼓),而我却对此毫无兴趣。“过门不是钟期子”,是指弹奏的技艺并不高超,没有达到钟期子那种高超的水平。“慎勿汗漫调朱丝”,是告诫别人不要胡乱地弹奏,要认真对待演奏的过程。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弹琴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自己技艺的追求。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技艺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