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神羊触邪世不省,舞马应节披华衣。又不见屈轶指佞没空草,合欢蠲忿生庭墀。
勋华一去几千载,神羊屈轶令人悲。二物不可见,我悲何日忘。
喧啾闻反舌,炎夏亦凄凉。
【注释】
君:对对方的敬称。神羊,指神话传说中的神羊。《搜神后记》卷九:“晋武帝时,有神羊自武陵来,见一人病困,以问巫史,云:‘当用羊祭岳,乃得愈。’其人买之。”邪,邪恶。世不省,不被世人理解。应节,迎合时俗的节令。披华衣,穿着华丽的服装。屈轶,指汉代的张骞。《史记·大宛传》:汉武帝使张骞出使西域,欲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张骞使乌孙还,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先零羌为畔。”佞,谄媚。没空草,即《山海经》所说的“鬼国”,在极北之地。合欢蠲忿,指夫妻和睦。蠲,解除。生庭墀,生出庭院。庭墀,庭院。勋华,指功勋与光荣,这里比喻朝廷的荣宠。几千载,几千年。神羊、屈轶,都是历史人物。我悲,指作者自己感到悲伤。二物,指神羊与屈轶,又一指“我”。何日忘,什么时候能忘记。喧啾,喧闹嘈杂的声音。反舌,鹦鹉的一种。炎夏,炎热的夏季。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怀之作。首联从两方面写“不见”:一是不见“神羊触邪世不省”,二是“舞马应节披华衣”。诗人通过这两层意思的叙述,表达了他对于当时朝政黑暗和官场腐败的强烈不满。颔联则进一步从反面说“不见”,指出那些奸佞之徒,如张骞一样,虽然身历艰难、远涉万里,但最终仍然没有逃脱被贬斥的命运。而“我悲何日忘”一句,更是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颈联则由物及人,将“神羊”与“屈轶”并提,既表现了他们生前的辉煌业绩,又暗指了他们死后的寂寞凄凉;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借鹦鹉的喧啾之声,抒发了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哀伤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
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诗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比如,“神羊”、“屈轶”既是历史人物,又象征着美好而崇高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合欢蠲忿”则寓含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美好向往。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例如,首联中“神羊触邪世不省”与“屈轶应节”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后者则突出了个人的才华与成就。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强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