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大荒国,水以狂泉名。
国人皆饮泉,狂颠率无宁。
一者自穿汲,乃独能常醒。
国人既皆狂,反见不狂惊。
顾谓不狂人,无乃鬼物凭。
不然是狂疾,救疗当痊轻。
施针灼炷艾,肤肉无全平。
而彼不狂者,被虐楚不胜。
贲然走泉所,酌饮不敢停。
既饮即亦狂,万虑皆迷冥。
其狂与众一,众始欢相倾。
世事今亦然,嗟哉感诗鸣。
安得跨鹏背,独往游天溟。
寄谢彼狂子,酌泉吾不能。
【注释】
狂泉:指泉水像人一样狂野地奔流。狂颠:指人因狂饮而精神失常。自穿汲:自己打水来喝。
乃独能常醒:只有他一个人总是清醒的。不狂惊:没有因为狂饮而发疯。反见:反而看到。不狂者:不是像他们一样的疯狂者。无乃:岂不是?鬼物凭:鬼神凭借。不然(fǒu):如果不是。是:如果;是……的话。是:如果;如果……的话。施针灼炷艾:针灸烧艾,治疗疾病。肤肉:皮肤和肌肉。无全平:没有完全好的。贲然:奋然,欣然。走泉所:走到泉水旁。万虑皆迷冥:所有的忧虑都消失了。与众一:和大家相同。众始欢相倾:众人开始高兴地相互倾慕。今亦然:现在也是这样。嗟哉:感叹词,表示赞叹、惋惜或叹息的语气。感诗鸣:被这首诗所感动而发出的鸣叫声。安得跨鹏背,独往游天溟:怎样才能骑上大鹏鸟的背,独自到天空里遨游呢。寄谢彼狂子:向那些疯狂的人们表达我的谢意。酌泉吾不能:只能喝这泉水,而不能像他们那样狂饮。
【赏析】
此诗作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年~公元804年)。这是一首寓言诗,作者通过描写狂人饮酒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对酒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
诗人借写狂人饮酒的故事来讽刺社会上的迷信行为。狂人之所以狂饮,是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除病痛。然而狂饮的结果,却是不仅病未愈,还更加疯狂,最后连他自己也感到惊异不已。这首诗就是通过这个故事讽刺社会上某些人对酒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的现象。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狂人”的行为,表现了人们对酒的盲目崇拜。后半部分则通过“狂人”的觉醒,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迷信行为的批判态度。
诗人以“狂人”为主角,通过其狂饮的行为,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酒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现象。诗人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理性思考的倡导。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独立思考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因此成为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寓言的形式,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将狂人与清醒者进行对比,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图。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面貌,又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独立思考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因此,这首寓言诗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