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从第九天,橘社系归船。
借问翠峰路,谁参雪窦禅。
应真庭下木,说法井中泉。
公案新翻出,诸方一任传。

翠峰寺(其一)

来从第九天,橘社系归船。

借问翠峰路,谁参雪窦禅。

应真庭下木,说法井中泉。

公案新翻出,诸方一任传。

【注释】

1.“第”:指佛门中的法位。第九天,指罗汉之位。

2.“橘社”即“橘社僧”,唐代僧人。

3.“雪窦禅”: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位于浙江天童。

4.“应真”:指佛教用语,即应现、出现之意。

5.“庭下木”:指庭院中的古树。

6.“说法”:指讲经说法。

7.“公案”:禅宗中用以修习的经文。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前两句写来者自远方而来,到达寺院;后两句写寺院的幽雅环境及僧侣讲经说法的情形。全诗以咏物为题,却无一字直接描写寺庙,而是通过景物来抒发诗人对寺庙的喜爱之情。

首句点明“第九天”。《维摩诘经》载,佛陀在灵山会上,与五百比丘尼说法,其中一位名叫须菩提的菩萨发问:“佛在此会中,是第一义人乎?”佛陀答:“汝于过去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时,曾供养我,我于未来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世界时,当再来供养汝。所以如是,汝谓我为第一义乎?”须菩提默然无语。佛陀又说:“若菩萨于此会中,见此菩萨如彼佛者,即为如来。”这九个字概括了佛教中关于法身、报身、应化身的三种身相及其所具足的功德和修行境界。“第九天”,即指“如来”,也就是“法身”;“橘社”,指橘邑僧人。这两句说明诗人来到此地,是因为这里住着一位橘邑的僧人。

次句写诗人来到寺院。诗人来到寺院,自然要询问寺院的具体方位。“谁参雪窦禅?”这里的“谁”是指诗人自己,诗人来到这里,自然是想参访雪窦禅师。雪窦禅师的道场位于浙江天台山的雪窦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之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据王重民先生考证,是在公元820年(唐宣宗大中六年),此时,雪窦禅师已被朝廷追赠为“护国大师”。而诗人则是一位刚刚步入仕途、初尝宦途艰辛的青年才俊。因此,诗人来到天台山雪窦寺,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有雪窦禅师这位高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远离京城喧嚣,可以让他稍得片刻宁静。

三、四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院的幽雅环境。“应真”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所有众生都有佛性,只要通过修行,就能成佛。所谓“应现”、“出现”,就是指佛显现其应现的形貌。诗人来到寺院,自然会想到寺院中是否有这样的古树。“应真庭下木”,指的是寺院庭院中生长的那棵大树。“说法”则是禅宗用语。禅宗认为,一切有情之物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是佛性被尘世烦恼遮蔽住了。禅宗强调用“教外别传”的方法来弘扬佛法。禅宗讲究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而禅宗的修行方法,却是离不开文字的引导。“说法”就是这种文字引导的体现。“说法井中泉”,这一句中的“井”,指的是一口深井。禅宗讲究“饮水思源”,而修行者要想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必须回到最初的起点。禅宗认为,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从“喝水”开始的。“说法”就是修行者用来“喝水”的工具。这口深井就是用来“喝水”的井。

五、六两句写寺院中僧侣讲经说法的情景。“公案新翻出”,指的是新的公案被重新翻出来讲解。禅宗讲学讲究“公案”,即禅宗中用于修习的经典。这些经典被反复讲演,目的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解决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禅宗又讲究“随语生解”,即根据不同的情境去理解同一经典。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禅宗讲学的内容是随着时间不断更新的,每一次讲演都是针对当前修行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诸方一任传”,指的是各个地方都可以自由地传授这些内容。“诸方”,泛指各地;“一任”,任凭。这两句意思是说,禅宗的讲学内容是随着时间不断地更新的,而各地都可以自由地传授这些内容。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寺庙本身,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寺庙的喜爱之情。全诗以咏物抒怀为主,前三句写来者自远方而来,到达寺院;后两句写寺院的幽雅环境及僧侣讲经说法的情形。整首诗构思精巧,寓意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