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流水浅深红,尽日帆飞绣浪中。
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须骚杀已禁风。
牛羊路杳千山合,鸡犬村深一径通。
五柳能消多许地,客程何苦镇匆匆。

【解析】

此题的考查点是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思想情感。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如“桑眼迷离应欠雨”、“麦须骚杀已禁风”等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答案】

(1)诗句注释:

①落花流水:形容水边景色美丽。

②尽日:整天。

③帆飞绣浪中:指船在波涛上像彩绣般飘荡。

④桑眼迷离:桑叶上的露珠像眼睛一样模糊不清。

⑤麦须骚杀:麦芒刺得人受不了。

⑥牛羊路杳:牛羊走得看不见了。

⑦鸡犬村深一径通:村中的鸡狗声都听不见。

⑧五柳:泛指荒僻之地。

⑨镇:终,一直。

译文:

春天到来,花儿凋谢,水流浅浅,河水里映着岸边盛开的红花,整日里船只在波涛上飘来荡去。

桑叶上的露珠像眼睛一样模糊不清,麦芒刺得人受不了,春雨迟迟未降,田间作物受旱严重。

牛群羊群走得看不见了,村里鸡狗声也听不见了,一条小道通向远方,但路越来越难走,因为道路越来越窄,只有一个人能通行。

荒僻之地,连一块地也消不了多少,客官匆匆赶路,何必那么着急呢?

赏析:

《馀杭道中》是诗人于公元763年(唐天宝十二载)初春时节出使安西四载后返回长安途中所作。当时正值春末,天气乍暖还寒,诗人从杭州乘舟出发,沿运河东归。一路上,诗人饱览了江南的秀美风光,心情格外舒畅。而当他来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却突然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快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他久候的朝廷征召他回京的命令始终没有下达,而他又不得不返京,这使他十分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行经江南,所见所感。“浅深红”,既描绘了江南春色的特点,又写出了春江流水的颜色变化之微茫和色彩之艳丽。“尽日”,则表明了诗人在江面上航行的时间之长,从而突出了他因久候朝廷诏令不下达而引起的愁闷和焦虑。“绣浪”,形容船行江面,波纹荡漾,如锦绣一般。诗人用“绣浪”比喻江水,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然而,诗人此时的心情却与此大相径庭,他看到“绣浪”中的“落花流水”,联想到的是“桑眼迷离应欠雨”和“麦须骚杀已禁风”的景象。“桑眼迷离”,既描绘了桑叶上的露珠,又表现了桑林上空无云影的情景,暗寓了春旱之意。“麦须骚杀”,则描写了麦苗被风吹动的样子,暗示了春雨迟迟不下的情况。这两句诗既与上文所说的“尽日帆飞绣浪中”相对应,又进一步衬托出诗人久候朝廷诏令不下达的愁闷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前四句的补充。“牛羊路杳”,既描写了远处牛羊的踪迹已无法寻觅,又暗示了由于久候不决,诗人已经远离京城,身临荒僻的余杭道中。诗人由眼前景物想到故乡,想到京城,想到自己的处境和使命,于是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鸡犬村深一径通。”诗人以鸡犬之声渐行渐远来象征自己与家乡的距离越来越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这也暗示出诗人对朝廷久不决断的不满情绪。尾联“五柳能消多许地,客程何苦镇匆匆”则是诗人面对这种现实发出的牢骚和感慨。诗人以“五柳”喻指荒僻之地,说那里连一点土地也消不尽。“五柳”在这里既是诗人自比,也是对朝廷的一种讽刺。言外之意是,朝廷征召我回京的任务至今未下达。因此,我的行程怎能匆匆忙忙呢!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述江南水乡的美景和诗人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朝廷久不决断的愤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