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
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把握诗人的感情态度,注意结合注释,体会诗歌意境,分析手法和语言特点等。“苏稽镇客舍”是第一句,“送客都回我独前”,意思是:送走客人之后,我独自走在前头;“何人开此竹间轩”,“竹间轩”即竹屋中的窗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道是谁把竹子做成的屋子中开了一扇窗;“滩声悲壮夜蝉咽”,“滩声”指江水激荡的声音,“夜蝉咽”指夜晚的蟋蟀叫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听到那江水激荡的声音,听到夜晚的蟋蟀叫声(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并入小窗供不眠”。小窗,即小窗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些声音都一起进入了小小的窗户,让我无法入睡。

【答案】

送走客人后,我独自走在前头。不知道是谁在竹子做的屋子中开了一扇窗。听着那江水激荡的声音,听着夜晚的蟋蟀叫声(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译文:

送走了客人,我独自一人走在前头;不知道是谁把竹子做成的屋子中开了一扇窗。听到那江水激荡的声音,听到夜晚的蟋蟀叫声(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它们都一并进了小窗户,让我的心难以安睡。

赏析:

首句写诗人送走客人之后,独自行走在前头。“我”字领起,表明诗人送客之后,孤身前行,与下文“无人”相呼应。一个“独”字,点出了诗人送客后的孤独、惆怅之情。“谁开此竹间轩”,从字面上看,似乎在询问是谁打开了竹屋中的窗户,但细一推敲,却分明是在反诘。因为,在诗人眼中,竹屋中是没有人的,所以不可能有人去“开窗”,也不可能有声音传来。这里用一个“问”字作结,又为下面三句作了铺垫。

颔联“滩声悲壮夜蝉咽”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意味深长。这两句话既写出了诗人所闻之声,更写出了他所见之景。江水波涛汹涌地冲击着岸边的礁石,发出一片嘈杂之声;而在这嘈杂之声中,又有蟋蟀的叫声传来,让人不禁想起“月黑沙洲冷”的意境来——那正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愁绪满怀、凄苦难耐的心情。诗人以“悲壮”、“咽”等词形容这声音,可见其心情的沉重。“并入小窗供不眠”一句,则将前面所写之景与声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入”,说明声音与景色融为一体;“供不眠”,说明诗人在欣赏这美妙的夜景的同时,又被这美妙的夜声所吸引。于是,他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一种迷醉的境地之中,以至于竟然连睡觉也做不到了。“不寐”一词,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心境,还表现了他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的构思巧妙独特。它以竹屋为背景,通过描写诗人送走客人之后独自走在前头的情景,以及听到滩声、夜蝉鸣叫等声音,表现出诗人送客后独自行走时的孤独、惆怅心情。同时,这首诗也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例如,在颈联中,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江水、蟋蟀等景物都赋予了人的情感,使整首诗显得生动活泼。此外,在结尾处,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被美景所吸引、无法入睡的情况与鸟儿被歌声吸引、不能入睡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