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泉石痼烟霞,半世游山不著家。
老入蒲团三昧定,坐看穿膝长芦芽。
【注释】
膏肓:古代医学上指心尖脂肪下部位,此处比喻病重;泉石:指山水,此借以代称故乡。痼(gù)烟霞:病中常感烟雾缭绕、山色如画,但已久不归乡了。半世:半辈子。蒲团:佛家坐具,用蒲草编织而成,供禅坐用。三昧定:禅宗语,指禅定的功夫达到极高的程度。长芦芽:形容生长得快,比喻年岁增长。
【赏析】
这是一首题送诗,是诗人在杭州西湖净慈寺为一位名叫净慈显老的僧人所写的一首七绝。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僧人游历四方、参禅悟道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赞美之情。
首句“膏肓泉石痼烟霞”描绘了诗人对这位僧人所居之地的想象。膏肓是指心脏上的一块大骨头,此处比喻病情严重的地方;泉石则是指山水,这里借指他的家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僧人居住的地方如同被病魔缠身一样,常年被烟霞笼罩,已经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四处游玩了。这里的“痼”字用来形容病情严重,与“不著家”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僧人远离家乡的惋惜之情。
第二句“半世游山不著家”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半世:半辈子或很长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僧人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了,他一直在游历山川之间,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这里的“不著家”可以理解为不再有家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僧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漂泊的生活。
第三句“老入蒲团三昧定”则是对僧人内心世界的描写。蒲团是禅宗修行者常用的坐具,这里用来代指禅坐。三昧定则是指禅宗的禅定功夫达到了极高的程度,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专注的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僧人已经将禅修的功夫练到了极高的境界,达到了一种心无旁骛、专注如一的境界。
末句“坐看穿膝长芦芽”则是对僧人生活状态的具体描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僧人在禅坐时,可以看到自己的膝盖被穿破,而那长出的芦芽却是如此的旺盛和坚韧,仿佛在告诉人们生命的顽强和不屈。这里的“穿膝长芦芽”既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又是一种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佛法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态度。同时,诗中的“老”、“三昧”等关键词,也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整首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