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华种万竿,寒疾适相值。
玉麟种千竿,偶复须药饵。
僮奴狃今昨,竞道竹相祟。
如将圣作狂,似以儒为戏。
此君来声冤,林神亦短气。
我梦不平鸣,霍然推枕起。
明当还石湖,剩种千亩地。
未论比封君,且用执谗喙。
【注释】
宣华:指晋明帝的妃子王圣女,因得宠于帝而名噪一时。种万竿:指宣华所种之竹。寒疾:病名。种竹满西园:指宣华在西园种植了许多竹子。朅(què):同“缺”,离去的意思。金陵:今南京,古称金陵。眩卧:因疾病昏睡不起。閤(guē)家人子:指宫中的人,閤是宫廷的别称。说甚可怪:这种说法很奇怪。叹口占:感叹着写诗。此诗:指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用宣华种竹一事来讽刺权臣。宣华为晋明帝所宠爱,因得到皇上宠爱而有名气,后来她离开京都去到成都。在成都的时候,她种了很多竹子,并且还因此染上了寒病。宣华因病来到京城,又种了很多竹子,但没多久就因生病而卧床不起。宣华认为京城里人都是嫉妒他的,于是就说:“这些竹子是不应种在这里的。”权臣们听后觉得很奇怪,于是写了这首诗讽刺宣华的无端猜疑。
首句“种竹叹向在成都”交代了种竹的地点和原因。“种竹”即种植竹子,“叹”是感叹之意。宣华在成都时,因为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名声大振。后来他离开了京都,到了成都。在成都时,他又种植了许多竹子,并且还染上了风寒病。第二句“其说甚可怪”就是对宣华这种奇怪的行为的批判。
接着四句,诗人通过宣华的仆人、宫中的人以及宣华自己的言辞,描绘了宣华的无理取闹和愚蠢可笑的行为。“僮奴狃今昨”,意思是太监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事情,所以不再相信宣华所说的“竹相祟”的说法。“竞道竹相祟”,意思是大家都在说宣华是在胡言乱语。“如将圣作狂”的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真的疯了的话,宣华就会成为罪魁祸首。“似以儒为戏”则是指宣华把读书人当作傻瓜一样看待。
第五句“此君来声冤”,“此君”指的是宣华,“声冤”则是说他被冤枉了。“林神亦短气”则是指宣华在皇宫中得罪了许多人,导致他们的气愤而生病,就像林神一样短气一样。
第六句“我梦不平鸣”的意思是说我做了一个不公正的梦,“霍然推枕起”则是说我醒来之后非常愤怒。第七句“明当还石湖”,“明当”是指明天。“石湖”则是宣华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指代宣华的家。
第八句“剩种千亩地”,意思是宣华打算再种一千亩地,以此来报复那些对他不满的人。第九句“未论比封君”,意思是还没来得及和那些人比较,就已经先发制人了。“且用执谗喙”,意思是先用言语来诽谤他们。
最后两句“未论比封君”,是说还没有来得及和那些诽谤他的人比较大小,就已经先发制人了,意思是宣华已经采取了行动,先发制人了。“用执谗喙”则是说用言语来诽谤他们。整首诗表达了宣华对于朝廷中的权贵们的愤怒和不满,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权贵们的嘲讽和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