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
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

本诗以“荆公墓二首”为题,描绘了两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事迹。王安石因推行新法而与司马光产生矛盾,最终两人同葬一墓。诗人借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善恶的深刻理解。

诗句“本意治功徙木,何心党祸扬尘。”描绘了王安石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国家治理,但他却因党争而被陷害,最终走向了灭亡。这里,“本意治功徙木”指的是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初衷,希望通过改变政策来使国家富强,而“何心党祸扬尘”则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虽然有治国的理想,但也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这里的“徙木”是一个典故,来源于《史记·商君列传》,讲述商鞅通过改变政策来达到目的的故事。

诗句“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反映了司马光的态度。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行为是一种报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进行的非法行为。这里的“报雠”指的是为了消除仇恨而采取的行动,“行劫”则是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目的,两者都反映了王安石的行为违背了儒家的道德规范。然而,“作俑翻成害仁”则指出了司马光的错误,他认为王安石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国家,也损害了自己的道德形象。这里的“俑”是指古代的一种陪葬品,用来殉葬,而“作俑”则是比喻王安石的行为,认为他的行动如同制造殉葬品一样不仁。

诗句“报雠岂教行劫,作俑翻成害仁。”再次强调了王安石的罪行。这里的“报雠”和“行劫”都是针对王安石的行为而言的,而“作俑翻成害仁”则是对司马光的评价。整首诗歌通过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善恶的探讨。

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命运。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善恶的独到见解。在阅读这首诗时,我们不禁会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行为进行反思,同时也会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更深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