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风沙乱鬓蝉,膻乡同地不同天。
琵琶何用弹深怨,出降乌孙更可怜。

【释义】

边塞的风沙吹乱了明妃的鬓发,异域与故乡天差地远。

为什么还要弹奏琵琶来倾诉心中的怨恨,还不如到乌孙国去降服匈奴更好。

【赏析】

《明妃曲》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开头两句,写昭君出塞前离别长安时的情景:风沙扑面,鬓发被风吹乱,蝉声凄厉。这两句是点染,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乱”字写出风沙之烈,“蝉”字则写出风沙之急。诗人通过这两句,把一个“乱”字、“蝉”字和昭君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美丽绝伦的佳人,正以她那美丽的容颜面对着风沙呼啸的边塞,在告别家乡亲人。“膻乡”是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同地不同天”,这是对匈奴生活环境的描绘,也是对匈奴风俗民情的概括。这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既写了眼前实景,又写出了心中实感。

后四句写昭君出塞后的心情和遭遇。昭君出塞后,生活在遥远的北方,与故乡相隔万里,其心情可想而知。但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昭君的心理活动,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加以表现。“何用弹”“深怨”、“更可怜”。这三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昭君被迫离国的惋惜和同情。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的安定,但远离故土的苦楚和生活的艰苦,使她产生了深深的怨愤。这种怨恨不是个人的私怨,而是出于爱国之情;这种怨愤也不是一时的愤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诗人说:“何用弹?”意思是:你何必要弹琵琶呢?“更可怜”是说:真是可悲啊!昭君之所以更加感到可怜,是因为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出降”就是投降的意思,这里借指出嫁。“乌孙”是古代西域的一个民族,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上源一带。这里指代匈奴族居住地。据传说,匈奴单于派兵攻打乌孙,乌孙王请求和亲,汉元帝将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这首诗中的昭君指的就是这位解忧公主。“乌孙”二字点出地点,也暗含着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这首诗虽然只写到第四句,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丰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有深厚的人情味。它既表现了昭君为国献身的精神,又表现了她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既表达了她为国家安定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同时又透露出她的无限哀伤和怨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