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
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
试问捣衣仙,何如补天女。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公路涧
但见岩前砧,谁闻月下杵。金文与铁色,璨璨知千古。
译文:
和人一起游览嵩山的美景,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在公路上行走时,我看到了岩石前的砧石,听到了月光下的杵声。这些石头都是用金子和铁制成的,它们闪耀着千年的光芒。我问自己,这些捣衣的仙人和补天的仙女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 和人游嵩山:指和朋友一起去游览嵩山。
- 十二题:这是范仲淹为嵩山十二景所写的诗,共十二首。
- 公路涧:指的是在嵩山中行走的公路上的一处景点。
- 岩前砧:岩石前的石砧,是古人捣衣用的。
- 月下杵:月光下的木杵,也是古人捣衣用的。
- 金文与铁色:金色的文字和铁的颜色,形容石头的光泽。
- 璨璨知千古:闪耀的光辉照耀千古。
- 捣衣仙:指的是古代捣衣的仙女。
- 补天女:指的是古代补天的神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诗人通过观察岩石前的石砧和月光下的木杵,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痕迹。同时,诗人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捣衣的仙女和补天的神仙有什么区别。这种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又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