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怜人去锁朱楼,终日凭栏只带愁。
燕子也知人薄幸,飞来略不傍帘钩。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下面将逐一赏析这首诗:
诗词原文:
谁怜人去锁朱楼,终日凭栏只带愁。
燕子也知人薄幸,飞来略不傍帘钩。逐句释义:
- “谁怜人去锁朱楼”:没有人怜悯我的孤单,我只能锁上门,独自在华丽的朱楼上度过寂寞的时光。
- “终日凭栏只带愁”:我终日倚靠在栏杆上,心中充满了忧愁。
- “燕子也知人薄幸”:连飞翔的燕子也知道我的薄情,它们甚至不再靠近那扇半开的窗帘。
- 关键词注释:
- “朱楼”:古代建筑的一种,通常指高大的楼房,象征着富贵和孤独。
- “凭栏”:站在栏杆旁,形容女子的孤独与无聊。
- “薄幸”:对人不忠厚或感情不专一,此处用来形容自己的情感生活不如意。
- “燕子”:古代传说中衔泥筑巢的鸟儿,常作为离别的象征。
- 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燕子的飞行路线,隐喻了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燕子不再接近半开的窗帘,暗示了主人公的心境已变得封闭和冷漠。
- 情感细腻:通过对燕子动作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燕子的行为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使外表华丽,内心却可能空虚寂寞。
- 象征手法: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其离去可能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同时,燕子的行为也可能象征着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王昌龄的《闺怨》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闺怨诗,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礼教背景下女性的生活困境和心理变化。通过对燕子行为的解读,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孤立无援,以及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