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燹三年久,疮痍百姓同。
政须随日化,心要与天通。
刻木期难对,屯膏施易穷。
松江三万顷,盂水爱任公。
【注释】
1) 兵燹:指战乱。
2) 同:相同。
3) 日化:自然变化。
4) 心要与天通:意为要顺应自然。
5) 刻木:古代一种迷信,把人的心意刻在木头上。
6) 屯膏:古代一种迷信,把人的心愿写在蜡上。
7) 任公:即任太守,指刘伯宣。
8) 三万顷:面积单位,一顷约等于一百亩。
9) 盂水:指松江的水,这里借指松江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好友刘伯宣到松江府任职时作的五首诗中的一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和对他即将上任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寓意深远。
首句“兵燹三年久”,描绘了战乱持续了三年的时间,百姓们饱受战争之苦。这句诗通过战争的背景,为后文的祝福和祝愿做了铺垫。
次句“疮痍百姓同”,进一步强调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这里的“疮痍”一词,既形容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暗示了战后的恢复过程。
第三句“政须随日化,心要与天通”,意味着治理国家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这里的“随日化”和“与天通”都是比喻,分别指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接下来四句,诗人用“刻木期难对,屯膏施易穷”来形容自己的心境和愿望。这里的“刻木”指的是将自己的想法刻在木头上以纪念,而“屯膏”则是将心愿写在蜡上以求实现。诗人表示自己虽然有这些想法和期待,但最终可能难以实现,因为现实往往比理想更为艰难。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也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最后两句“松江三万顷,盂水爱任公”,则是对刘伯宣的祝福。这里提到的“三万顷”是指松江府的总面积,而“盂水”则代指松江府的水。诗人通过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对刘伯宣的深深喜爱,认为他的到来会给松江府带来美好的改变。同时,诗人还用“任公”来称呼刘伯宣,表达了对其职位的尊重和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背景、百姓苦难、个人心境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人也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使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