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轻烟起,前山渐不分。
钟声连寺答,人语隔船闻。
吟客衣生月,归僧笠带云。
及城门未掩,灯火已纷纷。
【注释】
放生池:旧时施舍水族的水池或池塘,多设在寺院中。纳凉:乘凉。晚归:傍晚归来。湖面:指西湖。轻烟:细雾。前山:指西山东面的灵隐寺。连:接连不断。人语:人的谈话声。吟客:诗人。衣生月:指月亮映在衣服上的影子。笠:斗笠。带云:像云朵一样披在头上。及:等到。掩:关闭。
【译文】
西湖边放生池里,我乘凉到傍晚才回来。
湖面上轻轻升起的烟雾,远处山峦渐渐分辨不清。
钟声远远传来,回荡在寺院之间,
隔船传来人们的谈话声。
吟诵诗篇的人,衣裳上映着月光,
归寺僧人头戴斗笠,身上飘着白云。
等到城门关闭,已经点起灯火,
热闹非凡的景象,已在眼前展开。
【赏析】
此为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的别称。《西湖游览志馀》云:“西湖有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两峰插云、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
首联是写自己游湖归来的情景。西湖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诗人漫步湖边,观赏美景,不觉到了日暮时分。“放生池”即“白沙井”,位于今杭州市南山路1号。据《武林旧事·清波亭》记载,宋孝宗曾在此放生。“放生池纳凉晚归”,既写出了景色,又写出了诗人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和惬意。
次联是描写湖面的景色。“湖面轻烟起,前山渐不分”。西湖的湖面很美,但有时也让人感到迷离恍惚,如梦如幻。这两句诗用“前山”比喻湖面,以“轻烟”来形容湖面,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湖光山色的空蒙景象,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同时,诗人也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对自然之美充满了敬畏之情。
第三联是写湖中的声音。“钟声连寺答,人语隔船闻”。西湖周围有许多古刹名胜,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灵隐寺。诗人来到灵隐寺时,听到寺庙中的钟声,那悠扬的钟声似乎在回应着自己心中的思念之情。而当诗人乘船经过一座小桥时,又听到人们的对话声。这些声音都与西湖的景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感。
第四联是写诗人自己的感受。“吟客衣生月,归僧笠带云”。“吟客”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常常在西湖边吟咏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归僧”则是指那些回到寺庙里的僧人。他们身着斗笠,身上飘着白云,显得十分自在。诗人在这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是写诗人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及城门未掩,灯火已纷纷”。当诗人走进家门时,看到城门还未关闭,而周围的灯火已经点亮了。这表明当时正是夜晚,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回家后的生活也是繁忙而充实的。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