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谁不过严滩,唤醒贪夫醉梦寒。
名教扶持真百世,岂徒当代慑曹瞒。

【注】严子陵:指东汉初年著名政治家、光武帝刘秀的好友,曾为光武帝的舅舅。

扁舟:小船。

谁:谁人,即“谁渡”。

贪夫:贪图富贵的人。

名教: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化。

百世:永远。

慑曹瞒:使曹操畏惧。曹瞒指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三国时魏国丞相。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严子陵钓台的七言律诗。诗人以严子陵为鉴,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于名利场中人的劝戒之意。

前两句写严子陵钓鱼台的景色和严子陵本人。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舅舅,汉末著名的隐士。据《后汉书》记载:“光武皇帝(刘秀)少游学长安,与相者待诏于外廷作铜雀楼,问光武曰:‘君何以过此?’帝曰:‘我欲以死守之。’相者曰:‘不可。吾见君背下有奇气,非等闲人也。’”刘秀后来当了皇帝,他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但严子陵坚辞不受,于是被请到洛阳,住在北宫。他常在洛水边垂钓,不慕荣利,自称‘渔父’。后人为了怀念他的品德,在洛水边建起了严子陵钓台。严子陵钓台位于浙江桐庐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的兰溪水东岸,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是一处游览胜地。诗人来到这里,面对严子陵钓台的景色,不禁想起严子陵那种不慕荣利、淡泊名利的精神。

“扁舟谁渡严滩”,意思是说是谁能够渡过严子陵钓台边的严滩呢?这里的“渡”是动词,“谁渡”是疑问句。诗人用这个疑问句来表达对严子陵精神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严子陵生活在汉末,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腐败,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而严子陵却能够坚守自己的操守,不慕荣利。这种高尚的品质,使得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所以诗人用“谁渡”这个疑问句来表达对严子陵精神的敬仰之情。

“唤醒贪夫醉梦寒”,意思是说严子陵的高尚品德唤醒了那些贪图富贵的人。这里的“贪夫”是指那些贪图富贵的人,这些人往往被名利所迷惑,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而严子陵却能够坚守自己的操守,不慕名利,因此他成为了这些贪夫的榜样。严子陵的这种高尚品质,使得他能够唤醒那些贪夫们内心的贪欲,使他们从梦中清醒过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场中人的劝诫之意。

“名教扶持真百世”,意思是说严子陵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名教(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化)的支撑,这真是百世流传啊!这里的“名教”是指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教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子陵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传颂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坚守了名教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这使得他的行为得到了名教的认可和支撑。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名教的认同和推崇。

“岂徒当代慑曹瞒”,意思是说严子陵的高尚品德不仅能够震慑当代的人,还能够让历史上的曹操这样的枭雄也感到畏惧。这里的“曹瞒”是指曹操,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曾经一度统一了北方,后来又南下讨伐刘备,最终建立了曹魏政权。然而,曹操在晚年的时候,因为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等原因,导致了魏朝的衰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严子陵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严子陵钓台的自然景色和严子陵本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场中人的劝诫之意,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名教的认同和推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