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
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灞桥四绝句
灞桥雪景,历来是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王维的《少年行》中就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之句。宋代词人贺铸的《踏莎行》,则写道:“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作品都写到了灞桥雪景,可见此景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王维的这首《灞桥雪》与前两首相比,其内容上没有多少变化。但是,从艺术表现方法上看,却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它一改以往灞桥雪景图那种单纯地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的方法,而是通过写景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其次,它还注意了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的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象;但后两句所写的却是自己心中的感受。第三,它把灞桥雪景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鲜明。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每一画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第一句“飘飘风中雪”,写的是灞桥上的雪景。“飘飘”二字用得很妙。这四个字既写出了雪花飘飞的情景,又写出了雪的轻盈、洁白和飘逸的特点。而“风中”一词,既说明了雪花飞舞的环境,又表明了风的强烈。因此,这一句话既是对前两句景色的具体描绘,又是对整首诗内容的概括。
第二句“沥沥桥下水”。这句诗写的是灞桥的水。“沥沥”二字很形象,它写出了水声的响亮,也写出了水的流动,更表现了一种急流勇进的精神。而“桥下水”三个字则是对灞桥的点明。因为“水”在这里是灞桥的组成部分。所以,这里的“水”,既指水本身,又指桥上的水。
第三句“雪寒换清骨”,写的是雪寒给诗人带来的感受。这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换”、“清”,它们不但说明了诗人的感受,还说明这种感受是由眼前的景色引起的。“寒”字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寒冷。而“清”字则表明了诗人在这种寒冷中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净化,或者说他感到了一种清白、清新、清新脱俗的境界。
第四句“水浅漱尘耳”,写的是灞桥的水给人带来的感觉。“水浅”一词,既写出了灞桥河水的深度,又写出了它的清澈见底,同时还表明了水流的平缓。“漱”字则表现出一种声音,它使人联想到水声在耳边轻轻地响着。而“尘耳”则是说由于水声的轻柔,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不再受外界的尘埃污染。
最后一句“诗情散天壤”,写的是诗人的情感。这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散”和“天壤”。这两个词都很有特点。“散”字表明诗人的情感已经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而“天壤”一词则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已超越了天地的范围。这两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包含了很深的思想感情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五句“妙处乃在此”,“妙处”指的是诗歌的妙处,也就是前面四句所表达的意境。而“此”字则表示这种妙处就是前面四句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灞桥雪景。
第六句“得句欲似谁”,“得句”指的是得到一首好诗,而“欲似谁”则表示这种好诗很像是谁的作品。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的作品,但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太好了!
最后一句“岸梅是知己”,“知己”指的是知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灞桥上的梅花是我最好的朋友(知己)。
赏析:
这是一首写灞桥雪景的七言绝句。灞桥在长安东南,长安古称西京,故称灞上。唐时以桥名者甚多,如灞桥、灞亭桥等。《太平寰宇记》卷八九引《汉官仪》:“长安城西有桥曰霸桥。”“霸”或即灞之讹字。唐杜牧《题禅院》诗:“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何事系行鸦?”亦泛指桥。宋苏轼《夜泛西湖寄张寺丞徐大尉》诗:“夜泛西湖船入梦,朝寻灞岸杏花春。”则灞桥为长安南面渡口之名,非桥名之灞。王维的灞桥诗当属后者。
此作与前两首相比,其内容上没有多少变化。但是,从艺术表现方法上看,却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它一改以往灞桥雪景图那种单纯地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的方法,而是通过写景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其次,它还注意了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的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象;但后两句所写的却是自己心中的感受。第三,它把灞桥雪景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鲜明。
此诗共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每一画都充满着丰富的感情。
第一句“飘飘风中雪”,写的是灞桥上的雪景。“飘飘”二字用得很妙。这四个字既写出了雪花飘飞的情景,又写出了雪的轻盈、洁白和飘逸的特点。而“风中”一词,既说明了雪花飞舞的环境,又表明了风的强烈。因此,这一句话既是对前两句景色的具体描绘,又是对整首诗内容的概括。
第二句“沥沥桥下水”,写的是灞桥的水。“沥沥”二字很形象,它写出了水声的响亮,也写出了水的流动,更表现了一种急流勇进的精神。而“桥下水”三个字则是对灞桥的点明。因为“水”在这里是灞桥的组成部分。所以,这里的“水”,既指水本身,又指桥上的水。
第三句“雪寒换清骨”,写的是雪寒给诗人带来的感受。这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换”、“清”,它们不但说明了诗人的感受,还说明这种感受是由眼前的景色引起的。“寒”字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寒冷。而“清”字则表明了诗人在这种寒冷中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净化,或者说他感到了一种清白、清新、清新脱俗的境界。
第四句“水浅漱尘耳”,写的是灞桥的水给人带来的感觉。“水浅”一词,既写出了灞桥河水的深度,又写出了它的清澈见底,同时还表明了水流的平缓。“漱”字则表现出一种声音,它使人联想到水声在耳边轻轻地响着。而“尘耳”则是说由于水声的轻柔,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不再受外界的尘埃污染。
最后一句“诗情散天壤”,写的是诗人的情感。这一句中的关键词语是“散”和“天壤”。这两个词都很有特点。“散”字表明诗人的情感已经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而“天壤”一词则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已超越了天地的范围。这两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却包含了很深的思想感情和很高的艺术境界。
第五句“妙处乃在此”,“妙处”指的是诗歌的妙处,也就是前面四句所表达的意境。而“此”字则表示这种妙处就是前面四句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是灞桥雪景。
第六句“得句欲似谁”,“得句”指的是得到一首好诗,而“欲似谁”则表示这种好诗很像是谁的作品。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是谁的作品,但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太好了!
最后一句“岸梅是知己”,“知己”指的是知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灞桥上的梅花是我最好的朋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