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侯佳节初开燕,谁是风流晋孟嘉。
已判百年唯白发,不羞九日对黄花。
拥旄遥佩藩臣印,把盏重来刺史家。
希事此邦应未有,一时千里借光华。
【注释】
九月赴郡燕旄节适至:九月赴任,手持旌节,刚到任。
贤侯佳节初开燕:贤明的君主,在佳节时刚刚设宴。
谁是风流晋孟嘉:谁有晋朝的孟嘉那样的风采?
已判百年唯白发:早知道一百年后只有满头白发。
不羞九日对黄花:不因为重阳节没有菊花就感到羞耻。
拥旄遥佩藩臣印:手拿旗杆,佩戴着朝廷大臣的印章,象征朝廷命官。
把盏重来刺史家:举杯再次来到刺史家的庭院。
希事此邦应未有:希望这地方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一时千里借光华:一时间千里之外都借光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公元958年(五代汉隐帝三年)秋九月,从成都出发前往任上途中写的一首七律诗。当时蜀中正逢战乱,民不聊生,而诗人此行却要赴任去当官,其心情可想而知。因此,诗人以“贤侯佳节初开燕,谁是风流晋孟嘉”两句表达了对贤明君主和有才略的人的赞美之情。
“已判百年唯白发,不羞九日对黄花”,诗人感叹自己一生坎坷,到了垂暮之年,只能面对满头白发,而心中并不感到遗憾。他坦然地面对着重阳节的盛开的菊花,毫不羞愧,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拥旄遥佩藩臣印,把盏重来刺史家”,诗人以身披军装、手捧旌节的形象,表现出他作为朝廷命官的身份;又以“把盏重来刺史家”一句,写出了自己久别重逢的喜悦,同时也暗示出他对即将到来的新的官职的期待。
“希事此邦应未有,一时千里借光华”,诗人以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个新的地方的美好祝愿,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于未来的自信和决心。他希望自己的到来能为这个陌生的土地带来生机和活力,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来改变这个地方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