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双台百丈馀,如何竿线掷空虚。
时人不会先生意,只钓清名不钓鱼。
【注释】:
子陵:指东汉时著名隐士严子陵,他曾经隐居在桐庐富春山。
崖对起:指两崖对峙。
百丈:指高百丈。钓台:指严子陵曾经垂钓于富春江的石城山。
双台:指双台山。百丈馀:指双台山高百余丈。
如何:怎样。竿线:钓竿和钓线。掷(shì):投。
空虚:虚空。
时人:当时的人。先生意:先生的用意、志向。
清名:美好的名誉。
不钓鱼:指不为名利所动,甘愿隐居。
【赏析】:
这首七绝,前两句写双台山的景色,后两句写严子陵不以钓为乐,而以“清名”为乐的志趣。全诗语言简练明快,一气呵成。
前两句描写双台山的自然景色。首句写山势险峻,巍峨高耸;次句则从侧面衬托出山势之险。“可”字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所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钓台”即指严子陵曾经垂钓之处,是双台山的标志性景观。这两句诗,不仅点明了诗题中的“子陵祠堂后”这一地点,而且写出了双台山的险峻高耸和严子陵当年在此隐居的情景。
后两句抒发严子陵不为名利所动、甘愿隐居的情怀。首句“如何”,一个反问,表明了严子陵对于名利的态度:他认为名利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竿线”二字,既形容了严子陵垂钓时的动作,又暗指了他的政治抱负。第二句“时人不会先生意”,意思是说那些只知道追名逐利的人是不会理解严子陵的志向的。最后一句“只钓清名不钓鱼”,则是严子陵对于名利态度的总结,表明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
这首诗通过描绘双台山的自然景色,以及表现严子陵不为名利所动、甘愿隐居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诗中也寓含了对于名利观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