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网英材,三岁设科目。
四海一飞龙,两家双中鹄。
得非诗礼效,且喜箕裘续。
二老亦牵连,明年书小录。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内容为:皇朝网英材,三岁设科目。四海一飞龙,两家双中鹄。得非诗礼效,且喜箕裘续。二老亦牵连,明年书小录。
“皇朝”是朝代名,这里指宋朝;“网英材”意为招揽英才,“三岁设科目”指宋朝建立后,即开宝三年(970年),开始设置科举考试。
“四海一飞龙”,比喻人才辈出。“两家双中鹄”意思是两个家庭同时出了两个状元,“飞龙”“中鹄”均为典故。飞龙喻指科举及第的士子,中鹄喻指状元。
“得非诗礼效,且喜箕裘续”意为这难道不是诗礼教化的成效,而且喜的是继承父兄遗志,发扬光大。
“二老亦牵连,明年书小录”意为两位老人也受到牵连,明年就要写《小录》。“小录”指科举考试的试题和答案。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陈德承致政一子中舍选次子中漕台与余二息同榜贺之时写的,表达了对儿子们科举及第的喜悦之情。
首联起韵。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八年(975年)下诏:“诸州府试进士、诸科取人,皆免解试,皆由州县长官亲送至阙下。”这一举措,使得天下士子都有机会进入仕途。因此,诗中的“皇朝”、“网英材”均指宋朝。“三岁设科目”指的是宋朝建立后,在开宝三年(970年)就开始设立科举制度了。
颔联对仗工整。两句中“一飞龙”,“双中鹄”。飞龙比喻士子才华横溢,能够傲视群雄;中鹄则指中举,成为状元。
颈联进一步强调了科举及第的重要性。“得非”表示推测的语气,意为难道不是因为有诗礼教化之功吗?“喜”字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箕裘”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鼓瑟鼓琴……”“箕裘”原意是簸箕和皮帽,这里用来比喻继承父兄事业的意思。
尾联再次强调了科举及第的重要性。“二老亦牵连”,表明两位老人也因此而受到牵连,因为科举及第而成为朝廷重臣或官员,自然会受到皇帝和朝廷的赏识和重视,从而受到连累。“明年书小录”则是指明年就要写《小录》,这里的“小录”指的是科举考试的试卷和答案。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作者儿子科举及第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儿子们科举及第的喜悦之情,也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