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楹歌橘颂,巡圃款甘林。
更待商山老,于斯朋盍簪。
【注释】:
橘友亭:在盘洲之东,相传为晋陶渊明所建。
倚楹:靠着栏杆。
歌橘颂:歌唱赞美橘树的诗。
巡圃:巡视园圃。
款甘林:款待甘美的树林。
商山老:指商山四皓,西汉末年的四个著名隐士。
盍簪:何不把帽簪戴起来。盍,何不;簪,古代的一种发饰,用骨或金属制成,形如针,用以固定头发。
【赏析】:
《盘洲杂韵》是南宋诗人陈棣的组诗。这六首五言诗,写于淳熁年间(1169-1173年),是一组反映当时农村生活和农民劳动的诗。
第一首“倚楹歌橘颂”,写的是陈棣在橘园里吟咏赞美橘树的诗。他登上高楼,凭栏眺望橘园。橘园里橘树成荫,一片葱茏。陈棣看到橘树生长茂盛,不禁想起屈原的《橘颂》。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橘颂》,歌颂橘树的美丽与高贵。
第二首“巡圃款甘林”。陈棣在橘园里巡视了一圈,发现这里树木参天,花草遍地,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十分宜人。他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于是他感叹道:“更待商山老,于斯朋盍簪。”意思是说,我在这里游览,就像商山上的四位老人一样,可以尽情欢聚。
第三首“商山老”指的是汉文帝时期的四位隐士——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和四人的孙子商山四皓。他们曾隐居于商山,不肯出仕。这四位隐士以他们的高风亮节闻名于世。这里的“商山老”是指陈棣自己。他把自己比作商山上的四位老人,认为自己也像他们一样,不慕名利,不求富贵,甘守清贫,过着恬静的生活。
第四首“于斯朋盍簪”中的“盍簪”是古汉语词语,意为“何不”,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这美好的田园风光中,我们应该放下世俗的烦恼,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什么不把帽子戴上呢?这里的帽子是古代文人墨客用来装饰自己的物品,它不仅可以用来遮阳挡雨,还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陈棣在这里用帽子作为比喻,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
第五首“商山老”仍然是指商山上的四位隐士。这里的“商山老”与前一首中的“商山老”含义相同,都是指陈棣自己。陈棣认为,像四位隐士一样保持清白的节操,是值得称赞的。因此,他也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过上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第六首“于斯朋盍簪”的“盍簪”也是古汉语词语,意为“何不”,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这里我们为什么不摘下帽子庆祝一下呢?这里的“盍簪”同样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表示一种期待的情感。陈棣通过这句话表达出他对朋友们的欢迎之情和对他们即将到来的聚会的期望。同时,这也体现了陈棣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