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穷思已竭,君方涌泉添。
三峡争倒流,未肯波澜恬。
短才愧非正,尚期膏馥沾。
吟罢觉夜永,明窗耿孤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作答。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首绝句。全诗四句,前两句为第一联,后两句为第二联,第三联独立成一联,中间用“但”字过渡。“但”字在此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联中诗人以“君方涌泉添”自谦,表明自己穷于思而富于学,第二联中诗人则以“三峡争倒流未肯波澜恬”来表现自己的才思敏捷。“短才愧非正,尚期膏馥沾”。第三联中诗人用“短才”自谦,表明自己的才思不足,但仍然希望对方能得到好的学习机会。“吟罢觉夜永,明窗耿孤蟾”中诗人以“吟罢”来表现自己的才思敏捷,最后一句则是写诗人吟完诗后的感触,即诗人认为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深夜了,于是抬头望向明月,月光映照在窗户上,形成了明亮的月色。整首诗以“谢三外弟”、“见和”、“雪诗韵”等词语作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从炼词造句上看,本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三峡争倒流”一句,诗人用三峡水流倒流的壮美景象来比喻自己才思敏捷,思维敏捷如同三峡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下游,形象生动。另外,诗人还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未肯波澜恬”一句中,诗人用“波澜恬”来形容水波不兴,暗喻朋友之间才思敏捷而又相互切磋的情景。“孤蟾”一词的使用更是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起来,诗人以“孤蟾”形容月光的皎洁明亮,使得整个画面都充满了明亮的月色。
从情感上看,本诗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诗人以“谢三外弟”来称呼朋友,表达了自己对朋友深深的感激之情;以“见和”二字来表达自己收到朋友的回复时的惊喜之情;以“尚期膏馥沾”来表达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成长的愿望。
【答案】
我穷思已竭,君方涌泉添。
三峡争倒流,未肯波澜恬。
短才愧非正,尚期膏馥沾。
吟罢觉夜永,明窗耿孤蟾。
译文:
我因为贫穷而思考问题已尽,然而你却像涌出的泉水那样源源不断地给我增添新的思路。我就像三峡水急流而下的景象,不愿让一切平静下来,我的才思敏捷如同三峡水急流而下的景象,不愿让一切平静下来,我的才思敏捷如同三峡水的奔腾。
虽然我才华不高但有志于学习,希望你能够指点迷津使我受益。我在吟咏完毕以后觉得夜深了,明亮的窗户上挂着一轮孤月。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三弟的一封信。全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三弟的赞赏之情以及对于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向往和珍视。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境变化,展现了诗人与三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的美好情景。
首联“我穷思已竭,君方涌泉添。”两句是全诗的开端。诗人以自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由于贫困而思考问题已尽。然而在这时,他的朋友却给了他无尽的启发和支持,就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给他带来新的灵感。诗人将自己比作是一条河流中的溪流,而三弟则如同一股泉水般不断给予自己新的思想和灵感。这两句不仅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朋友的深切感谢,也展现出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颔联“三峡争倒流,未肯波澜恬。”是诗人对于三弟的赞美之词。诗人将三峡水急流而下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以此来形容三弟的思考速度和能力。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三峡水急流而下的自然景观来比喻自己的才思敏捷。同时,“未肯波澜恬”这句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三弟的敬佩之情——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勇往直前。
颈联“短才愧非正,尚期膏馥沾。”是诗人对于自己和三弟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尽管诗人自身才华有限,但他并不自卑,反而希望能够得到三弟的指点和帮助。这两句不仅体现了兄弟二人之间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尾联“吟罢觉夜永,明窗耿孤蟾。”是诗人对于自己吟咏完毕后的感受进行描述。在吟咏完毕之后,诗人发现时间已经悄然流逝,而那明亮的月光也仿佛在提醒他珍惜每一刻的时光。这里的“孤蟾”一词更是将整个画面渲染得更加美丽而神秘。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感情和智慧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与三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于知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