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人如织。藉草临流罗饮席。阳春有脚森双戟。
和气欢声洋溢。洲边药灶成陈迹。九曜摩挲奇石。
注释:寒食节,人们像织布一样聚集在一起。坐在草席上,在小溪旁畅饮美酒。阳春时节,春风像脚一样吹过,草木丛中双戟的旗帜飘扬。
和煦的气氛欢声洋溢。洲边药灶已成陈迹。九曜摩挲奇石。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题“番禺调笑其二”指的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番禺(今广州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
首句“寒食节,人如织。”描写了寒食节时人们的忙碌景象。人们如同织布一样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繁忙的画面。接着,诗人用“藉草临流罗饮席”来描绘人们在草地上畅饮的情景。这里的“藉草临流”指的是在草地上铺开草席,让人们可以坐在水边畅饮。而“罗饮席”则形容人们饮酒时的热闹气氛,如同一场盛大的聚会。这两句诗通过对人物、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寒食节时番禺地区的热闹场景。
第二句“阳春有脚森双戟。”则是对“阳春”一词的具体解释。阳春是指春天的美好时光,这里诗人用双戟来形容春天的气息。而“有脚”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气息的无处不在,仿佛春天的脚步已经踏遍了大地。这一句诗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和气欢声洋溢。”则是对前两句诗的总结。在这里,诗人用“和气欢声”来形容整个番禺地区的氛围,充满了喜悦和祥和的气息。而“洋溢”则强调了这种氛围的广泛和深远。这一句诗通过对氛围的描述,展现了番禺地区的美好景象。
第四句“洲边药灶成陈迹。”则转向了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历史的变迁。这句诗描绘了曾经繁华的药灶现在已经成为了过去的记忆,成为了陈迹。这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
最后一句“九曜摩挲奇石。”则以石头为主题,通过“九曜摩挲”这个动作来描绘石头的形状和质感。而“奇石”则突出了石头的奇特之处,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句诗通过对石头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番禺地区的自然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番禺地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