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绢碑残香草生,当时泪眼不曾晴。
至今流水声呜咽,犹是曹娥哀怨声。
【注释】
黄绢碑:曹娥的墓碑。曹娥,东汉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绍兴)。传说她父亲为官被诬陷,投江而死,曹娥年幼随父入江寻尸,其父尸沉江底,曹娥悲痛欲绝,投江殉父,后人为表其孝感,于浙江绍兴建有“曹娥庙”。香草生:指碑上的香草花纹。当时泪眼不曾晴:指曹娥悲痛至极,泪水涟涟,以至于眼睛也哭肿了。呜咽:形容声音凄切而低沉。犹是曹娥哀怨声:至今依然传来曹娥的哀怨之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作者在诗中通过对曹娥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于亡妻的怀念之情。
首句“黄绢碑残香草生”,点题,说明是写曹娥的墓碑。黄绢,黄色绸帛,这里泛指碑石。碑石上刻着曹娥的故事,但因年久失修,只剩下残存的部分。香草生,指碑石上刻着的花纹。这两句诗写出了曹娥墓碑的荒凉景象,也暗示了作者对曹娥的思念之情。
次句“当时泪眼不曾晴”,进一步写曹娥的哀痛之情。曹娥的父亲被冤枉致死,自己也跟着父亲投江自尽,曹娥为了寻找父亲的遗体,四处奔波,最终没有找到。她悲痛欲绝,泪水流淌不止,以至于连眼睛都哭肿了。这句诗描绘了曹娥悲痛到极点的场景,让人感到她的痛苦和无助。
第三句“至今流水声呜咽”,诗人通过描述流水声来表达自己的哀怨之情。曹娥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人们时常提起她的故事来纪念她的孝感之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曹娥的认识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她的故事的真实性。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曹娥的故事,都无法改变她为父亲守节的事实。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曹娥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曹娥故事的态度。
尾句“犹是曹娥哀怨声”,诗人再次强调了曹娥的哀怨之情。尽管现在的社会对曹娥的故事已经有所质疑,但仍然能够听到人们对她的怀念之声。这些怀念之声就像是曹娥在诉说着她的遭遇和她内心的哀怨一样。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曹娥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曹娥为题,通过对曹娥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亡妻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曹娥的哀怨之情,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感人肺腑。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曹娥故事的描述来反映社会对她的评价和社会对其历史地位的变化。这种从个人到社会的描绘方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