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草游驹犊,边城夜不关。
健儿心亦礼,老将没于闲。
岂见兵符走,唯闻象贡还。
从兹徐绩比,不得冢前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塞上》。全诗如下:
塞草游驹犊,边城夜不关。
健儿心亦礼,老将没于闲。
岂见兵符走,唯闻象贡还。
从兹徐绩比,不得冢前山。
注释:
- 塞草: 指的是塞外的草地。
- 游驹犊: 形容骏马在草地上自由奔跑的样子。
- 老将: 年纪较大的将领。
- 冢前山: 指墓地附近的山。
- 兵符: 古代用于调动军队的凭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疆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士兵生活的同情和感慨。首句”塞草游驹犊”,以塞外草原为背景,描述了一匹骏马在草地上自由奔跑的情景。这既展现了边疆的自然风光,也隐喻了士兵们的豪情壮志。
第二句”边城夜不关”,则揭示了边境城市的夜晚依然灯火通明,生活依旧繁华,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四句”健儿心亦礼,老将没于闲”,通过对比年轻士兵和老将军的不同命运,反映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年长士兵命运的同情。这里的”健儿”和”老将”分别代表年轻和年老的士兵,而”心亦礼”和”没于闲”则分别描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晚年的境遇。
第五、六句”岂见兵符走,唯闻象贡还”,则是对边疆地区军事动态的描述。这里提到的”兵符”和”象贡”都是古代战争中的军事术语,分别表示调动兵力和进贡的象征行为。通过这样的描述,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百姓生活的破坏。
最后两句”从兹徐绩比,不得冢前山”,则是对整个边疆景象的总结。这里所说的”徐绩比”可能是指一种比喻或象征,暗示着战争的结束或和平的到来。而”不得冢前山”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