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曾非迹,能闻乃辨声。
于人缘有感,在物本无情。
涛怒中秋盛,雷威百里惊。
更论空谷答,至理自相倾。
【注释】
寂寞曾非迹:寂寞,寂静无声;非迹,不是有踪迹的。
能闻乃辨声:如果只有静寂无声,那就无法辨别声音了。
于人缘有感:与人的缘分有关。
在物本无情:对于万物来说,本来就是无情的。
涛怒中秋盛:波涛汹涌,在中秋节的时候最为盛大。
雷威百里惊:雷霆威力巨大,能够震耳欲聋。
更论空谷答:还能听到山谷中的回声。
至理自相倾:至理是指最根本、最重要的道理,它自身就能相互影响,相互碰撞。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的诗,以写秋景为主,借秋景来抒发作者对人生哲理的体悟。全诗四句,前两句为起兴之笔,后两句为主旨所在,中间两联为过渡之词。
“寂寞曾非迹,能闻乃辨声”,起首两句,点明题旨。诗人认为,寂寞并非无迹可寻,因为只要有听觉存在,就可以分辨出声响。这是说,只要人们用心去听,就能感受到自然中的声音。
“于人缘有感,在物本无情”,这两句是说,人之所以有情感,是因为人与外界的事物有关联;而万物之所以无情是因为万物本来就没有情感。这是说,人与万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但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态度。
“涛怒中秋盛,雷威百里惊”,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秋日的景色,以动衬静,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心境。这里的“涛怒”和“雷威”都是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的高潮所在。诗人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至理,因为它自身就能相互影响、相互碰撞。这里的“至理”指的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道理或法则,它们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并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与物进行了比较,突出了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