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第复同门,计治同为待次人。
一纪清时共濡滞,两身孤宦各艰辛。
不要钟鼎须耕道,未遂山林为食贫。
吾党襟期当自信,且随天意养轮囷。

【赏析】

陈安道(1027—1136)字平叔,号东山,北宋诗人,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熙宁进士,曾为国子博士、集贤校理、知台州等职。著有《东山集》二十卷,已佚,仅留诗十首。

此诗为赠别之词。全诗以“同”起兴,先写与陈安道的同门之谊和共同处境,再叙自己的志向,后抒离别之情。

一、二句点明题意,即同门共宦。三、四句写自己的处境。“清时”指太平之时,“待次”指等待授官。“共濡滞”指同时处于困境;“两身孤”指两人均身居官场,但都不得志;“各艰辛”指他们各自都遭遇艰难险阻。两句是倒装句法,将两身的辛苦境遇置于前面突出。五六句写自己对仕宦的看法。“钟鼎”指高官厚禄。“耕道”指退隐山林,躬耕自养。“山林”是隐居之处,这里借作动词用,意思是退隐山林。作者认为,只要能够躬耕自养,便可以免除贫穷。七八句承上启下,写自己的态度。“吾党”指同门的我方,“襟期”指志趣、理想。“自信”指对自己充满信心;“天意”指天命,即命运。“轮囷”指曲折、回旋,这里指仕途坎坷。“且随天意”,表示自己将顺从命运的安排,不怨天尤人。

全诗在结构上采用了“赋”体的形式。前二句交代赠别的原因,后六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祝愿。最后两句点出题意,并把前面的叙述收束起来,形成完整的内容。在表达方式上,全篇采用了直抒胸臆,不假辞藻修饰的方法。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